一碗“逐瘀汤”治疼痛!上治肩臂痛,中治腰背痛,下治关节腿疼

阅读 1071
头像

唐学成 | 主治医师

标邦云互联网医院 中医内科

上治肩臂痛,中治腰背痛,下治关节腿疼。

关于疼痛,中医认为“不通则痛”。

意思是说,你身体里有淤血,堵塞了你的经络,导致你的血液循环受阻,那么你的身体就会出现疼痛。

中医上,还把关节、手脚、腰背处的疼痛统一称之为“痹症”

中医之痹证,“痹”有闭阻不通之义,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,闭阻经络导致

经络包括了经脉和络脉。经脉在人体深处,络脉在人体表面,也就是大家能看到的青筋。它们不仅运行气血,还连接着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,不可不通,不通则生百病

若是风寒湿热等引起经络痹阻,影响气血运行,血滞成瘀,可引起肩痛、臂痛、腰疼、腿疼、周身疼痛等各种痛,都名痹症。

“痹证有瘀血”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:

1、疼痛

血瘀必有气滞,不通则痛。所以疼痛特点,其一,痛有定处,多为刺痛,痛处拒按或有红肿。其二,久痛不愈或反复发作。其三,过劳或过逸均可加重,但轻加按摩或适宜活动可减轻。

2、肿胀

多因瘀血阻滞、津液不布或痰湿瘀血胶结而成。《圣济总录》宣称:若因伤折内动经络,血行之道不得宣通,瘀积不散,则为肿为痛

3、局部硬结或瘀斑
湿聚生痰,痰与瘀血互结而出现硬结。少量血液自经络渗出,可成瘀点瘀斑。表现为皮肤、粘膜有瘀点、瘀斑,皮肤关节处有色素沉着等。
4、色泽异常

血行不畅,气血不能外达,肌肤失荣,故见皮肤干燥无光泽,或肌肤甲错。瘀血阻络日久,溢于脉道之外,故见面色暗黧,口唇紫暗。

5、舌象
血瘀日久,溢于络外故见舌紫暗,有瘀点、瘀斑。舌下静脉青筋明显。

《医林改错》记载:“凡肩痛、臂痛、腰疼、腿疼,或周身疼痛,如古方治之不效,用身痛逐瘀汤。”

治疗痹症时,明知受风寒,用温热发散药却不愈。明知有湿热,用利湿降火药也不见效

久而久之,病人肌肉消瘦,于是想这是不是阴虚呢,赶紧用上滋阴药,也是吃了白吃

所以,如果想彻底解决疼痛,咱们还是得把体内瘀血给解决了。

身痛逐瘀汤正是王清任为痹症有瘀血献上的绝杀技。

许多浑身酸痛,又用传统的方子都治不了的人,可以试试“身痛逐瘀汤”。👇

 

【身痛逐瘀汤】组成:秦艽3g,川芎6g,桃仁9g,红花9g,甘草6g,羌活3g,没药6g,当归9g,灵脂(炒)6g,香附3g,牛膝9g,地龙(去土)6g。水煎服。

秦艽、羌活都是风药风能胜湿;打个比方,如果地上有一滩水,风一吹是不是很快就变干了?

秦艽药性辛散苦泄,性质温和,善补筋骨,可治各类风寒。羌活药性辛温偏苦,辛可以祛风,温可以散寒。因此羌活可把体内的风寒湿邪全部驱散出去,尤其擅长缓解头部和后背的疼痛。

桃仁味苦,苦可以通泻,所以桃仁善泄血滞,活血祛瘀。而红花偏辛温擅长辛散温通血脉经络,活血祛瘀,通经止痛。

桃仁和红花是形影不离的好搭档,很多中医大夫在开方子的时候常常会把这两味药放到一起来用,一泄一行,既清理了血滞,又化解了血瘀。

此外,当归药性温和,是补血活血第一圣药,可以说凡是补血的药物都会用到当归。

最后一个行血的药则用到川芎,川芎味辛温,闻起来有一股浓烈的辛香之气,能行能散,有温通血脉的功效。

而且它的性格十分活泼,能上行头目,下行血海,中开郁结;是血中气药一边把血脉中的瘀滞疏通,一边还能行气。

没药和五灵脂均为温通苦泄的药材,擅长活血散瘀止痛,特别是五灵脂,善走浊道,把体内瘀血排出体外。同时香附辛香行散,可疏通肝气郁结,并止痛

中医常讲“非牛膝不过膝”,牛膝可以引血,可以引药入膝,顺便还可以滋补肝肾,强壮筋骨

地龙就是蚯蚓,性善走窜,擅长疏通经脉。假如说蚯蚓能在泥土里钻来钻去,使植物疏松土壤。

那如果人体的肌肉经脉板结郁滞地像没开耕的土地一样,这时候,我们用上蚯蚓,让它像松土耕地一样把身体的经络打通,经络通了,气血才能顺畅流动

方子最后一味中药就是炙甘草,用来调和以上这些药物,让它们发挥更好的药效。

《医林改错注释》记载:身痛逐瘀汤有活血祛瘀,通经止痛,祛风除湿的功效。

全方集活血化瘀与祛风除湿双手段,不仅治本,且治标。瘀血一除,寒湿一祛,那气血通畅了,疼痛自然也就消失了。

主治痹症有淤血者。可用于治疗瘀血及风湿之邪侵袭经络,导致经络不通,引起的肩痛、臂痛、腰腿痛,或周身疼痛,经久不愈者。全身到处疼痛,拍片检查不是脊椎病、腰椎病的,且用古方治不好的朋友也可以试试身痛逐瘀汤。

相关产品推荐 查看更多
身痛逐瘀汤(7剂14包)
身痛逐瘀汤(7剂14包)
¥168
相关文章推荐 查看更多

文章 血管血脂有异常?一剂养脉饮,滋肝补肾,活血化瘀,巧治血管性疾病

基本在55岁以后,中老年人都会进行一年一次的例行健康体检,一来了解自己是否有罹患恶性疾病的潜在风险,二来也看一看近期的一些血液生化指标和影像学诊断结果,来指导自己今后一段时期的生活方式的改良改善。

有的朋友会发现,自己在进行心电图检查后,会有“心肌缺血”的诊断,或者在进行B超检查后,出现脂肪肝或者胆囊壁毛糙的情况,还有的人做了全身动脉硬化指数检测后,发现自己动脉硬化指数偏高,有冠心病或者高血压的风险。

中医上,针对高血压、冠心病、高脂血症等现代病名,对应的古代病名是“眩晕病”、“胸痹病”、“血浊病”


人体的器官随着年龄增长,是会不可避免走向衰老衰弱的,就像一根橡胶做的自来水软管,用久了,软管会慢慢失去弹性,水管的内壁也会沉积污垢,使水管变得狭窄,水流通过会变得越来越缓慢,血管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

当血管失去弹性了,就是动脉硬化,反映在心脏,就是冠心病,血管弹性变弱,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也变弱了,就造成了高血压;血管内壁的污垢越来越多,血液越来越浑浊,就成了高脂血症


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动脉硬化都会引起脑血管病变,会造成头晕乏力、胸闷心慌等,这就是眩晕病、胸痹病、血浊病的由来。



所以,老顾今天想介绍一个普适性比较强养护血脉、清调血液的方子,我把它叫作——“养脉调脂饮”。方子组成:制何首乌,丹参,山楂,葛根,炒酸枣仁,川芎,桑椹。具有滋肝补肾,活血化瘀的功效。

何首乌是一种贵细药材,《本草纲目》所载,以它的根块入药,有安神、养血、活络、解毒、消痈的作用。古人很早就发明了用醋泡法进行炮制何首乌,经过炮制的何首乌,可以补精血、乌须发、强筋骨、补肝肾,效用强大。这里把它作为君药。


丹参在古代,是妇科要药,它具有祛瘀生新、活血调经的作用,既然可以活血化瘀,我就把它跟何首乌一起作为君药,起到一个在调养血脉方面的“领头羊”的作用。更何况,丹参还有“生新”的药效,用现代医学的大白话说,就是可以“抗氧化、抗衰老、清除血管内的氧自由基”。它就像一台扫地机器人和智能装修机器人的复合体,不仅帮你把垃圾带走,还能顺便把你家里破损的地方重新粉刷装修一遍。


《本草纲目》说山楂有消食积,散瘀血,驱绦虫的功效,并举了一个治疗老人寒凝血瘀造成腰痛腿痛的例子:“棠梂子、鹿茸(炙)等分。为末,蜜丸梧子大,每服百丸,日二服。”所以,山楂除了我们常认为的可以消食化积,它也可以散淤止痛。

 



葛根是《本草纲目》所载的具有清热、降火、排毒等功效的一味多效药。现代医学药理学研究表明:葛根中的一个叫作“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”的成分,对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和心脑血管等疾病都有一定疗效。


我们平时只知道葛根可以升阳举陷,退热生津。而高血压、高脂血症和冠心病,都是中医中阳气受困的一种表现,因此,这里我把葛根和山楂一起作为臣药,跟何首乌和丹参一起打配合,护住体内阳气、修补血管、化瘀活血、补肾强筋。


而剩下的三味辅佐药物,就简单了,川芎是活血药物,和牛膝相反,牛膝是引血载药下行,主要治疗下半身疾病,川芎是载药引血上行。今天所讲的眩晕、胸痹等,都是上半身疾病,可使用川芎来引导药物上行护心护脑、调理血脉。



因为君药和臣药都是疏通血管、活血通络的,药性相对较重,体内正邪交争之时,容易引起机体亢奋与疲劳交替,扰乱神志而造成难以入眠。因此,方中加入了安神养血的酸枣仁,和滋阴补血的桑葚,来作为一个缓冲带,缓解其他各味药物在清理血管、调理血压血脂的过程中对人体的“误中副車”。

今天的病案,不讲别人,讲自家亲戚——老顾的三姨,72岁,有轻微的腔隙性脑梗病史,还合并了冠心病和高血压,血压忽高忽低,最高也就在二级高血压的水平,当然,低也低不到哪里去,也是在正常范围内往高了的地方波动。


她一直不肯吃西药控制血压改善心肌缺血,认为西药副作用太大。因此,我在对她进行辨证后,建议她使用养脉调脂方,14天为一个疗程,每两个月调理一次,配合饮食调控,还要她坚持每天跳跳广场舞。这不,规律调理已经一年多了,现在每天神采奕奕生龙活虎,上午带孙子,下午搓麻将,前阵子复查头部CT,腔隙性脑梗塞的病灶范围还缩小了,血压也变得平稳了。

 



这个《养脉调脂饮》方子,主要可以治疗中老年高血脂、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动脉硬化等血管性疾病。因为方中有制何首乌,也不能久服,一般以14剂为一个疗程,2-3个月调理一次即可。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1071阅读

文章 肾虚不分男女!一剂肾气丸,补肾助阳,远离腰酸,男女都适用!

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,睡眠时间不断收到挤压,脱发、黑眼圈、食欲不振、力不从心、压力型肥胖......等日渐成为当代社会的常见现象。

这里面,就涉及到一个“肾虚”的概念。当然,肾虚又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,但是一般肾阳虚更常见


大家可能有个思维误区,认为肾阳虚一般都是男性的“专利”,其实不是这样的,女性朋友也会出现肾阳虚的症状









男女肾阳虚的5大表现,看看你有没有?






01、腰膝酸软而痛;

02、畏寒肢冷,浮肿,腰及下肢为甚;

03、无精打采,白发掉发,头晕目眩;

04、面色黧黑无泽、小便频数,清长,夜尿多;

05、舌淡胖苔白,脉沉迟。






这些症状,不论男女,如有肾虚则会出现,若要说男女症状的区别,男子肾阳虚则阳痿早泄,女子肾阳虚则宫寒不孕。


对于肾阳虚的调理,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里推荐了“金贵肾气丸”来调理肾虚,当时在这个书中,金贵肾气丸有三个名字,分别是:肾气丸、八味肾气丸、以及崔氏八味丸。



中医眼中的“肾阳虚”:


01、湿邪寒气极重 


古人认为:人之足,如树之根,湿邪寒气可以通过下肢慢慢往上走,就像树根处克服地心引力向上面的树枝树叶供应养分一样。

如何阻止湿邪“上身”,张仲景说:“脚气上入,少腹不仁”


这里的“脚气”,当然不是现在所说的真菌性脚气病,古人讲的脚气,指的是湿气太重,湿浊之气,通过足部从下往上泛,而出现的各种问题,因为是从足部下肢而起,所以叫脚气!因此,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:寒湿之气极重,少腹因此出现疼痛拘挛等问题。


接着,张仲景又指出:“虚劳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”,也就是说,肾虚导致的症状除了前面的少腹不仁、拘急,又加上了肾虚腰痛、小便不利。


02、肾虚腰痛、小便不利

那么,这小便不利到底是什么症状呢?利,就是利索、通畅的意思,小便不利,顾名思义,就是现在所说的尿频尿急尿不尽等,简单地讲,就是小便次数很多,但每次又不是那么顺畅淋漓,而且每次的量不多


然后,张仲景写出了解决办法:“短气有微饮,当从小便去之,苓桂术甘汤主之,肾气丸亦主之”。这段条文是说,当一个人体内寒湿重的时候,湿浊之气会上冲,继而蒙蔽心阳、影响呼吸。

所以,这样的人往往有胸闷气短的感觉,那么就应该把湿气从小便导出,苓桂术甘汤是可以治疗的,金匮肾气丸也可以用来治疗的。


03、腰以下及下肢浮肿、酸软


肾阳不足,则会导致下焦气化蒸腾作用失司,“肾主水”,肾阳虚衰,水液停滞,就会出现腰部以下浮肿,甚则下肢浮肿。


中医认为,人体就像一台蒸汽机,点火后,注入水,水受热变成水蒸气,推动发动机运转。


那么,肾阳就是这里的火,如果熄火了,或者火变弱了,而上面进水管的水仍在源源不断往里加,那么机器一边没法产生更多的水蒸气推动机器运行,一边又堆积了很对水分等待加热,就会形成恶性循环。


怎么办呢?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外力来打破这个循环,张仲景研制的金贵肾气丸就横空出世了。



金贵肾气丸:熟地八两、山药四两、山萸肉四两、茯苓三两、泽泻三两、丹皮三两、桂枝一两、附子一两。


这个方子,一共八味药,前面六味,就是赫赫有名的六味地黄丸,六味地黄丸这个方有多出名?

有对联可见:一把天王伞,六味地黄丸。


因此,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,药量最大的部分,是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,再加上少量的肉桂和附子,就变成了补肾阳的传世圣方!


当然,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都和以前大不相同,因此老顾在张仲景的“金贵肾气丸”基础上会重新化裁配伍,我把它叫做“肾气地黄颗粒”


考虑到部分女性朋友也存在肾虚的情况,我专门把方子分成男女两方:


男士专方:熟地黄,肉苁蓉,覆盆子,茯苓,泽泻,牡丹皮,山茱萸


女士专方:干地黄,枸杞子,山药,牡丹皮,茯苓,泽泻,山茱萸,桂枝


男士专方里面的熟地,是滋补肾精的,中医认为,精能化气,肾精化生阴阳二气,产生肾阴肾阳。

在六味地黄丸里面,药物的导向,是由肾精产生肾阴,而在我们的肾气地黄丸里面,去掉了山药,把补益肾阳的桂枝附子换成了肉苁蓉使温通化阳的效力稍稍减弱,不至于产生滋腻

再加了收敛固涩的覆盆子辅助肾精化生肾阳山茱萸补肝益脾,化生精血;泽泻、茯苓利水渗湿,并可防地黄之滋腻;牡丹皮清热,防温补而致肝中相火升动;诸药相合,温而不燥,滋而不腻,振奋肾阳,使气化复常,诸症自愈。


类似的原理,女士专方中,去掉了“引火归源”的附子,添加了枸杞来托阴,填精益髓的熟地改为滋阴补肾的干地黄,实现补益肾气、阴阳双补的功效。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1071阅读

文章 湿气重百病生!张仲景千古祛湿第一方,温阳化饮利湿,断湿气之源

千寒易去,一湿难除。湿气如油入面,油和进了面里,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,那简直是“蜀道难,难于登青天”。


湿邪的狡猾之处在于它不张扬,它是悄无声息地侵入你的体内,等到你察觉时,却为时已晚。它已经攻破了你的脾胃,占领了你的五脏六腑,蔓延到了你身体的每一条经络,每一个穴位。


而且,湿邪从来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,他会找帮手,比如和风邪合作就是风湿,与寒邪合作就是寒湿,与火邪合作就是湿热,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病症。


 


日常生活中,你有没有感觉胸口闷得慌,有时还咳嗽,严重时候还会上不来气;总是感觉身体困重,没有精神,容易犯困;还经常拉肚子,平时口水也比较多,每天早上或者午休的时候醒来枕头上全是水……


早上醒来还感觉身体有点肿,全身都胖了一圈。有时候还会感觉头晕目眩的,食欲也不好,伸出舌头一看,舌体胖、舌苔又白又腻,可能两边还有齿痕……


这都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!


那么,这种湿气是怎么产生的?随着交通愈加便利,人们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,再加上经常吹空调,饮食油腻,喝冷饮等,容易产生寒湿,同时,如果脾胃虚弱,也是会产生湿气的。


如果你有上述症状,那就需要祛湿了!

而中国人的湿气只有医圣张仲景才懂,张仲景深谙湿气的本质,于是开出一个方子,成为祛湿的鼻祖方,我们平时所见的方子都是在这个祛湿方基础上加减而来。

它就是《苓桂术甘汤》,出自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。

组成:茯苓12g,桂枝(去皮)9g,白术、甘草(炙)各6g。

用法: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

张仲景说这个方子治疗什么病呢?

第一个治疗“心下逆满”。心下就是脾胃这个部位,逆满就是脾胃水湿太多了,有一种上逆的感觉,比如喝点水就想打嗝或者呕吐。

第二个治疗“气上冲胸”。意思就是说湿气太多了,不能气化成津液,到胸部这个位置受到了阻挡,于是就有一种气冲到胸部,很膈应的感觉

第三个治疗“起则头眩”。蹲久了站起来头晕正常,很多人都有,但是如果刚蹲下就站起还头晕的话就是湿气太重的原因。当然也有单纯血虚的原因。但如果湿气太重,脑部气血就相对不足,因为有一部分被湿气占据了,所以起身的时候会导致脑缺血从而头晕。

第四个治疗“身为振振摇”。走路的时候身体摇晃,需要扶着墙走。为什么会摇晃呢?可以想象一下,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会摇晃,身体里面的水湿多了,身体就好比小舟,摇摇晃晃的

以上四个症状是苓桂术甘汤的主攻方向,当然,远远不止这些。放到今天来说,只要体内有湿气,尤其是中焦脾胃有湿气都可以用这个方子。中焦脾胃有湿气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呢?显著特点就是舌头又胖又大,口水多。


《苓桂术甘汤》组成:茯苓12g,桂枝(去皮)9g,白术、甘草(炙)各6g。

01、茯苓 

茯苓祛湿是比较缓慢的,用的是它的甘淡之性,茯苓不像薏米那么猛烈,茯苓利湿是往下走的,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、人体多余的、不需要的、乱窜之水,通过下焦以小便的形式排出。

02、桂枝 

桂枝,张仲景最拿手的一味药,他在许多治水治湿的方子里都有用到它。

桂枝,温阳行水,化气利水。和茯苓搭配可加强温阳行水的功效。主要治疗我们身体上由阳虚水液停聚所引起的手脚冰凉,水肿,胸闷等症状。

桂枝好比太阳,它能够气化中焦脾胃的水湿,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,让这些水蒸气滋润我们身上的每一寸肌肤,每一个毛孔。

03、白术 

白术也是健脾祛湿的高手,只不过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,走到哪里去呢?走到中焦脾胃。所以它是生脾土之药,土能制水,所以白术气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湿,把它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。

白术和茯苓同用会加强健脾,祛湿的功效,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同时它还可以治疗脾虚引起食欲不振,流口水等症状。

04、炙甘草 

炙甘草在甘草的基础上烤制或者蜜制,去掉了甘草清热解毒之效,增加了补中益气的效果,调和诸药,防止大量的津液流失

最后,我们来总结一下苓桂术甘汤,简单4味药,健脾祛湿,从根上断绝湿气

茯苓利湿,从脾胃往下走,把我们的湿气从小便排出去;

桂枝渗湿,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,让我们的湿气从体表毛孔渗出去;

白术燥湿,从脾胃往上走,升发清阳,把我们身体可利用的水气化成水蒸气。

炙甘草稳固脾胃,调和这些药物,让它们发挥更好的药效。

四味药一起用不仅可以消散痰饮,还能输布津液,健脾利水,除掉体内湿气。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1071阅读

文章 肾精不足,力不从心?分享一剂固元汤,补肾虚,固精元,还肾健康

肾虚,其实就是肾脏精气阴阳不足,最为常见的就是肾阴虚和肾阳虚。


大家可以简单自测一下👇


肾阴虚,常表现为“热”症:伴有腰膝酸软、盗汗、口干舌燥、五心烦热等;


肾阳虚,常表现为“寒”症;伴有腰酸背痛、怕冷、水肿、夜尿多、面色白或黑等。


共同症状:腰膝酸软,四肢乏力,性欲减退。


拥有上述症状便是虚了!



虚了的男人,不持久,疲软,阳痿,易早泄遗精,难以满足性伴需求,自然也谈不上夫妻之间的“幸福”了。


更令人担忧的是,肾脏是“先天之本”,主藏精。肾精足,才能身体强健,五脏六腑得以正常运行。


而一旦肾虚,就像汽车没了汽油,土壤没了养分,不仅影响你的生活,还会慢慢夺走你的健康


比如说,肾虚可能会牵连很多并发症,最严重的是会引起男性不育


肾藏精,主生殖。精液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肾的功能,肾气充则精满,精子活力良好。

肾虚不足,不能化生精气,导致生殖机能减退,男性性功能勃起障碍、早泄、不射精,甚至不育等。


同时,也有相关证据表明,肾虚时肾脏的免疫能力也会降低肾脏经络不通致使代谢废物、毒素堆积在体内,若不及时调理,机体环境就会陷入恶性循环。


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,肾虚会越来越严重。

因此,要改善肾虚,得尽早调理,防治结合


中医认为,肾虚多是长期积累成疾病,不可急于求成用大补之药,而要循序渐进,持之以恒。


且肾虚的调养,更要注重标本兼治,才能从内而外改善体质状况。

所以对于肾虚的朋友,还是建议采用中药的方式来调理,药性温和,崩解稳定,没有副作用。


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【补肾·固元】中药方。


元,就是肾精。


中医常讲,肾虚不能光补肾。肾精不固,就像水库开了闸,补了也没效果;肾脏经络阻塞,就像河流淤泥堵塞,补了反而可能适得其反。


因此,我们的方子首先要采用益肾固精的药材,再配合利尿护肾的药材,兼顾外在补充和内在疏通,改善肾脏自身的条件。


“固元一号方”配伍为熟地黄、菟丝子、牛膝、淫羊藿、巴戟天、阳起石、鹿角胶、杜仲、枸杞子等多种精选药材。



补肾助阳充分发挥温补脾肾的作用,温和调理身体,

适合
阳痿、勃起不坚、腰腿酸痛、怕冷等人群,治疗肾阳不足,食减神疲,腰酸体倦之症。


“固元二号方”配伍为党参、黄芪、肉桂、锁阳、鹿角霜、醋五味子、金樱子、覆盆子、莲须、炙甘草多种精选药材。



补肾健脾,固精止泄,适合早泄,腰膝酸软、精力不足、盗汗等人群,治疗肾精亏损,腰酸体倦之症。

中医补肾,服用固元方,使您在不知不觉中恢复“男性的尊严”!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评论(0)
加载中...
分享标题
链接标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