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气重百病生!张仲景千古祛湿第一方,温阳化饮利湿,断湿气之源

阅读 1026
头像

唐学成 | 主治医师

标邦云互联网医院 中医内科

湿邪的狡猾之处在于它不张扬,它是悄无声息地侵入你的体内,等到你察觉时,却为时已晚。它已经攻破了你的脾胃,占领了你的五脏六腑,蔓延到了你身体的每一条经络,每一个穴位。而且,湿邪从来

千寒易去,一湿难除。湿气如油入面,油和进了面里,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,那简直是“蜀道难,难于登青天”。

湿邪的狡猾之处在于它不张扬,它是悄无声息地侵入你的体内,等到你察觉时,却为时已晚。它已经攻破了你的脾胃,占领了你的五脏六腑,蔓延到了你身体的每一条经络,每一个穴位。

而且,湿邪从来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,他会找帮手,比如和风邪合作就是风湿,与寒邪合作就是寒湿,与火邪合作就是湿热,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病症。

 

日常生活中,你有没有感觉胸口闷得慌,有时还咳嗽,严重时候还会上不来气;总是感觉身体困重,没有精神,容易犯困;还经常拉肚子,平时口水也比较多,每天早上或者午休的时候醒来枕头上全是水……

早上醒来还感觉身体有点肿,全身都胖了一圈。有时候还会感觉头晕目眩的,食欲也不好,伸出舌头一看,舌体胖、舌苔又白又腻,可能两边还有齿痕……

这都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!

那么,这种湿气是怎么产生的?随着交通愈加便利,人们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,再加上经常吹空调,饮食油腻,喝冷饮等,容易产生寒湿,同时,如果脾胃虚弱,也是会产生湿气的。
如果你有上述症状,那就需要祛湿了!
而中国人的湿气只有医圣张仲景才懂,张仲景深谙湿气的本质,于是开出一个方子,成为祛湿的鼻祖方,我们平时所见的方子都是在这个祛湿方基础上加减而来。
它就是《苓桂术甘汤》,出自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。
组成:茯苓12g,桂枝(去皮)9g,白术、甘草(炙)各6g。
用法: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张仲景说这个方子治疗什么病呢?
第一个治疗“心下逆满”。心下就是脾胃这个部位,逆满就是脾胃水湿太多了,有一种上逆的感觉,比如喝点水就想打嗝或者呕吐。
第二个治疗“气上冲胸”。意思就是说湿气太多了,不能气化成津液,到胸部这个位置受到了阻挡,于是就有一种气冲到胸部,很膈应的感觉
第三个治疗“起则头眩”。蹲久了站起来头晕正常,很多人都有,但是如果刚蹲下就站起还头晕的话就是湿气太重的原因。当然也有单纯血虚的原因。但如果湿气太重,脑部气血就相对不足,因为有一部分被湿气占据了,所以起身的时候会导致脑缺血从而头晕。
第四个治疗“身为振振摇”。走路的时候身体摇晃,需要扶着墙走。为什么会摇晃呢?可以想象一下,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会摇晃,身体里面的水湿多了,身体就好比小舟,摇摇晃晃的
以上四个症状是苓桂术甘汤的主攻方向,当然,远远不止这些。放到今天来说,只要体内有湿气,尤其是中焦脾胃有湿气都可以用这个方子。中焦脾胃有湿气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呢?显著特点就是舌头又胖又大,口水多。
《苓桂术甘汤》组成:茯苓12g,桂枝(去皮)9g,白术、甘草(炙)各6g。
01、茯苓 
茯苓祛湿是比较缓慢的,用的是它的甘淡之性,茯苓不像薏米那么猛烈,茯苓利湿是往下走的,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、人体多余的、不需要的、乱窜之水,通过下焦以小便的形式排出。
02、桂枝 
桂枝,张仲景最拿手的一味药,他在许多治水治湿的方子里都有用到它。
桂枝,温阳行水,化气利水。和茯苓搭配可加强温阳行水的功效。主要治疗我们身体上由阳虚水液停聚所引起的手脚冰凉,水肿,胸闷等症状。
桂枝好比太阳,它能够气化中焦脾胃的水湿,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,让这些水蒸气滋润我们身上的每一寸肌肤,每一个毛孔。
03、白术 
白术也是健脾祛湿的高手,只不过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,走到哪里去呢?走到中焦脾胃。所以它是生脾土之药,土能制水,所以白术气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湿,把它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。
白术和茯苓同用会加强健脾,祛湿的功效,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同时它还可以治疗脾虚引起食欲不振,流口水等症状。
04、炙甘草 
炙甘草在甘草的基础上烤制或者蜜制,去掉了甘草清热解毒之效,增加了补中益气的效果,调和诸药,防止大量的津液流失
最后,我们来总结一下苓桂术甘汤,简单4味药,健脾祛湿,从根上断绝湿气
茯苓利湿,从脾胃往下走,把我们的湿气从小便排出去;
桂枝渗湿,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,让我们的湿气从体表毛孔渗出去;
白术燥湿,从脾胃往上走,升发清阳,把我们身体可利用的水气化成水蒸气。
炙甘草稳固脾胃,调和这些药物,让它们发挥更好的药效。
四味药一起用不仅可以消散痰饮,还能输布津液,健脾利水,除掉体内湿气。
相关产品推荐 查看更多
苓桂术甘汤(祛湿方)(7剂14包)
苓桂术甘汤(祛湿方)(7剂14包)
除湿浊,身轻减肥胖,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(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)。症见胸胁支满,心悸目眩,气短,咳嗽,舌苔白滑,脉弦滑或沉紧等。
¥98
相关文章推荐 查看更多

文章 血管血脂有异常?一剂养脉饮,滋肝补肾,活血化瘀,巧治血管性疾病

基本在55岁以后,中老年人都会进行一年一次的例行健康体检,一来了解自己是否有罹患恶性疾病的潜在风险,二来也看一看近期的一些血液生化指标和影像学诊断结果,来指导自己今后一段时期的生活方式的改良改善。

有的朋友会发现,自己在进行心电图检查后,会有“心肌缺血”的诊断,或者在进行B超检查后,出现脂肪肝或者胆囊壁毛糙的情况,还有的人做了全身动脉硬化指数检测后,发现自己动脉硬化指数偏高,有冠心病或者高血压的风险。

中医上,针对高血压、冠心病、高脂血症等现代病名,对应的古代病名是“眩晕病”、“胸痹病”、“血浊病”


人体的器官随着年龄增长,是会不可避免走向衰老衰弱的,就像一根橡胶做的自来水软管,用久了,软管会慢慢失去弹性,水管的内壁也会沉积污垢,使水管变得狭窄,水流通过会变得越来越缓慢,血管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

当血管失去弹性了,就是动脉硬化,反映在心脏,就是冠心病,血管弹性变弱,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也变弱了,就造成了高血压;血管内壁的污垢越来越多,血液越来越浑浊,就成了高脂血症


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动脉硬化都会引起脑血管病变,会造成头晕乏力、胸闷心慌等,这就是眩晕病、胸痹病、血浊病的由来。



所以,老顾今天想介绍一个普适性比较强养护血脉、清调血液的方子,我把它叫作——“养脉调脂饮”。方子组成:制何首乌,丹参,山楂,葛根,炒酸枣仁,川芎,桑椹。具有滋肝补肾,活血化瘀的功效。

何首乌是一种贵细药材,《本草纲目》所载,以它的根块入药,有安神、养血、活络、解毒、消痈的作用。古人很早就发明了用醋泡法进行炮制何首乌,经过炮制的何首乌,可以补精血、乌须发、强筋骨、补肝肾,效用强大。这里把它作为君药。


丹参在古代,是妇科要药,它具有祛瘀生新、活血调经的作用,既然可以活血化瘀,我就把它跟何首乌一起作为君药,起到一个在调养血脉方面的“领头羊”的作用。更何况,丹参还有“生新”的药效,用现代医学的大白话说,就是可以“抗氧化、抗衰老、清除血管内的氧自由基”。它就像一台扫地机器人和智能装修机器人的复合体,不仅帮你把垃圾带走,还能顺便把你家里破损的地方重新粉刷装修一遍。


《本草纲目》说山楂有消食积,散瘀血,驱绦虫的功效,并举了一个治疗老人寒凝血瘀造成腰痛腿痛的例子:“棠梂子、鹿茸(炙)等分。为末,蜜丸梧子大,每服百丸,日二服。”所以,山楂除了我们常认为的可以消食化积,它也可以散淤止痛。

 



葛根是《本草纲目》所载的具有清热、降火、排毒等功效的一味多效药。现代医学药理学研究表明:葛根中的一个叫作“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”的成分,对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和心脑血管等疾病都有一定疗效。


我们平时只知道葛根可以升阳举陷,退热生津。而高血压、高脂血症和冠心病,都是中医中阳气受困的一种表现,因此,这里我把葛根和山楂一起作为臣药,跟何首乌和丹参一起打配合,护住体内阳气、修补血管、化瘀活血、补肾强筋。


而剩下的三味辅佐药物,就简单了,川芎是活血药物,和牛膝相反,牛膝是引血载药下行,主要治疗下半身疾病,川芎是载药引血上行。今天所讲的眩晕、胸痹等,都是上半身疾病,可使用川芎来引导药物上行护心护脑、调理血脉。



因为君药和臣药都是疏通血管、活血通络的,药性相对较重,体内正邪交争之时,容易引起机体亢奋与疲劳交替,扰乱神志而造成难以入眠。因此,方中加入了安神养血的酸枣仁,和滋阴补血的桑葚,来作为一个缓冲带,缓解其他各味药物在清理血管、调理血压血脂的过程中对人体的“误中副車”。

今天的病案,不讲别人,讲自家亲戚——老顾的三姨,72岁,有轻微的腔隙性脑梗病史,还合并了冠心病和高血压,血压忽高忽低,最高也就在二级高血压的水平,当然,低也低不到哪里去,也是在正常范围内往高了的地方波动。


她一直不肯吃西药控制血压改善心肌缺血,认为西药副作用太大。因此,我在对她进行辨证后,建议她使用养脉调脂方,14天为一个疗程,每两个月调理一次,配合饮食调控,还要她坚持每天跳跳广场舞。这不,规律调理已经一年多了,现在每天神采奕奕生龙活虎,上午带孙子,下午搓麻将,前阵子复查头部CT,腔隙性脑梗塞的病灶范围还缩小了,血压也变得平稳了。

 



这个《养脉调脂饮》方子,主要可以治疗中老年高血脂、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动脉硬化等血管性疾病。因为方中有制何首乌,也不能久服,一般以14剂为一个疗程,2-3个月调理一次即可。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1026阅读

文章 肾虚不分男女!一剂肾气丸,补肾助阳,远离腰酸,男女都适用!

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,睡眠时间不断收到挤压,脱发、黑眼圈、食欲不振、力不从心、压力型肥胖......等日渐成为当代社会的常见现象。

这里面,就涉及到一个“肾虚”的概念。当然,肾虚又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,但是一般肾阳虚更常见


大家可能有个思维误区,认为肾阳虚一般都是男性的“专利”,其实不是这样的,女性朋友也会出现肾阳虚的症状









男女肾阳虚的5大表现,看看你有没有?






01、腰膝酸软而痛;

02、畏寒肢冷,浮肿,腰及下肢为甚;

03、无精打采,白发掉发,头晕目眩;

04、面色黧黑无泽、小便频数,清长,夜尿多;

05、舌淡胖苔白,脉沉迟。






这些症状,不论男女,如有肾虚则会出现,若要说男女症状的区别,男子肾阳虚则阳痿早泄,女子肾阳虚则宫寒不孕。


对于肾阳虚的调理,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里推荐了“金贵肾气丸”来调理肾虚,当时在这个书中,金贵肾气丸有三个名字,分别是:肾气丸、八味肾气丸、以及崔氏八味丸。



中医眼中的“肾阳虚”:


01、湿邪寒气极重 


古人认为:人之足,如树之根,湿邪寒气可以通过下肢慢慢往上走,就像树根处克服地心引力向上面的树枝树叶供应养分一样。

如何阻止湿邪“上身”,张仲景说:“脚气上入,少腹不仁”


这里的“脚气”,当然不是现在所说的真菌性脚气病,古人讲的脚气,指的是湿气太重,湿浊之气,通过足部从下往上泛,而出现的各种问题,因为是从足部下肢而起,所以叫脚气!因此,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:寒湿之气极重,少腹因此出现疼痛拘挛等问题。


接着,张仲景又指出:“虚劳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”,也就是说,肾虚导致的症状除了前面的少腹不仁、拘急,又加上了肾虚腰痛、小便不利。


02、肾虚腰痛、小便不利

那么,这小便不利到底是什么症状呢?利,就是利索、通畅的意思,小便不利,顾名思义,就是现在所说的尿频尿急尿不尽等,简单地讲,就是小便次数很多,但每次又不是那么顺畅淋漓,而且每次的量不多


然后,张仲景写出了解决办法:“短气有微饮,当从小便去之,苓桂术甘汤主之,肾气丸亦主之”。这段条文是说,当一个人体内寒湿重的时候,湿浊之气会上冲,继而蒙蔽心阳、影响呼吸。

所以,这样的人往往有胸闷气短的感觉,那么就应该把湿气从小便导出,苓桂术甘汤是可以治疗的,金匮肾气丸也可以用来治疗的。


03、腰以下及下肢浮肿、酸软


肾阳不足,则会导致下焦气化蒸腾作用失司,“肾主水”,肾阳虚衰,水液停滞,就会出现腰部以下浮肿,甚则下肢浮肿。


中医认为,人体就像一台蒸汽机,点火后,注入水,水受热变成水蒸气,推动发动机运转。


那么,肾阳就是这里的火,如果熄火了,或者火变弱了,而上面进水管的水仍在源源不断往里加,那么机器一边没法产生更多的水蒸气推动机器运行,一边又堆积了很对水分等待加热,就会形成恶性循环。


怎么办呢?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外力来打破这个循环,张仲景研制的金贵肾气丸就横空出世了。



金贵肾气丸:熟地八两、山药四两、山萸肉四两、茯苓三两、泽泻三两、丹皮三两、桂枝一两、附子一两。


这个方子,一共八味药,前面六味,就是赫赫有名的六味地黄丸,六味地黄丸这个方有多出名?

有对联可见:一把天王伞,六味地黄丸。


因此,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,药量最大的部分,是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,再加上少量的肉桂和附子,就变成了补肾阳的传世圣方!


当然,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都和以前大不相同,因此老顾在张仲景的“金贵肾气丸”基础上会重新化裁配伍,我把它叫做“肾气地黄颗粒”


考虑到部分女性朋友也存在肾虚的情况,我专门把方子分成男女两方:


男士专方:熟地黄,肉苁蓉,覆盆子,茯苓,泽泻,牡丹皮,山茱萸


女士专方:干地黄,枸杞子,山药,牡丹皮,茯苓,泽泻,山茱萸,桂枝


男士专方里面的熟地,是滋补肾精的,中医认为,精能化气,肾精化生阴阳二气,产生肾阴肾阳。

在六味地黄丸里面,药物的导向,是由肾精产生肾阴,而在我们的肾气地黄丸里面,去掉了山药,把补益肾阳的桂枝附子换成了肉苁蓉使温通化阳的效力稍稍减弱,不至于产生滋腻

再加了收敛固涩的覆盆子辅助肾精化生肾阳山茱萸补肝益脾,化生精血;泽泻、茯苓利水渗湿,并可防地黄之滋腻;牡丹皮清热,防温补而致肝中相火升动;诸药相合,温而不燥,滋而不腻,振奋肾阳,使气化复常,诸症自愈。


类似的原理,女士专方中,去掉了“引火归源”的附子,添加了枸杞来托阴,填精益髓的熟地改为滋阴补肾的干地黄,实现补益肾气、阴阳双补的功效。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1026阅读

文章 肾精不足,力不从心?分享一剂固元汤,补肾虚,固精元,还肾健康

肾虚,其实就是肾脏精气阴阳不足,最为常见的就是肾阴虚和肾阳虚。


大家可以简单自测一下👇


肾阴虚,常表现为“热”症:伴有腰膝酸软、盗汗、口干舌燥、五心烦热等;


肾阳虚,常表现为“寒”症;伴有腰酸背痛、怕冷、水肿、夜尿多、面色白或黑等。


共同症状:腰膝酸软,四肢乏力,性欲减退。


拥有上述症状便是虚了!



虚了的男人,不持久,疲软,阳痿,易早泄遗精,难以满足性伴需求,自然也谈不上夫妻之间的“幸福”了。


更令人担忧的是,肾脏是“先天之本”,主藏精。肾精足,才能身体强健,五脏六腑得以正常运行。


而一旦肾虚,就像汽车没了汽油,土壤没了养分,不仅影响你的生活,还会慢慢夺走你的健康


比如说,肾虚可能会牵连很多并发症,最严重的是会引起男性不育


肾藏精,主生殖。精液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肾的功能,肾气充则精满,精子活力良好。

肾虚不足,不能化生精气,导致生殖机能减退,男性性功能勃起障碍、早泄、不射精,甚至不育等。


同时,也有相关证据表明,肾虚时肾脏的免疫能力也会降低肾脏经络不通致使代谢废物、毒素堆积在体内,若不及时调理,机体环境就会陷入恶性循环。


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,肾虚会越来越严重。

因此,要改善肾虚,得尽早调理,防治结合


中医认为,肾虚多是长期积累成疾病,不可急于求成用大补之药,而要循序渐进,持之以恒。


且肾虚的调养,更要注重标本兼治,才能从内而外改善体质状况。

所以对于肾虚的朋友,还是建议采用中药的方式来调理,药性温和,崩解稳定,没有副作用。


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【补肾·固元】中药方。


元,就是肾精。


中医常讲,肾虚不能光补肾。肾精不固,就像水库开了闸,补了也没效果;肾脏经络阻塞,就像河流淤泥堵塞,补了反而可能适得其反。


因此,我们的方子首先要采用益肾固精的药材,再配合利尿护肾的药材,兼顾外在补充和内在疏通,改善肾脏自身的条件。


“固元一号方”配伍为熟地黄、菟丝子、牛膝、淫羊藿、巴戟天、阳起石、鹿角胶、杜仲、枸杞子等多种精选药材。



补肾助阳充分发挥温补脾肾的作用,温和调理身体,

适合
阳痿、勃起不坚、腰腿酸痛、怕冷等人群,治疗肾阳不足,食减神疲,腰酸体倦之症。


“固元二号方”配伍为党参、黄芪、肉桂、锁阳、鹿角霜、醋五味子、金樱子、覆盆子、莲须、炙甘草多种精选药材。



补肾健脾,固精止泄,适合早泄,腰膝酸软、精力不足、盗汗等人群,治疗肾精亏损,腰酸体倦之症。

中医补肾,服用固元方,使您在不知不觉中恢复“男性的尊严”!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1026阅读

文章 小便不畅,“前列腺”找麻烦?一剂八正散,清热泻火,利尿通淋

数据显示,大约有一半的男性在一生中会受到前列腺炎的困扰,而我国前列腺炎发病率接近10%


尤其是有长期憋尿、久坐的习惯,或喜欢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爱喝酒的男性朋友,患上的概率更大。


为什么这么说呢?


因为在中医里,不管是辛辣刺激的食物还是酒,都是极易生湿热。

肉酒易生湿热,但湿热下注到下焦,膀胱气化失司,故见尿频,尿急,尿痛伴有灼热感;加上平时有憋尿的坏习惯,久而久之,就会引发前列腺炎。



不可否认,前列腺疾病给男性带来极大的困扰。


比如,生活中总是出现尿频,尿急,尿痛的情况,明明刚尿完没一会,却又想小便,但排尿时不通畅,小便色黄量少,尿不尽,随着排尿还伴随着一股灼热疼痛感


并且还会伴有口干口苦,腹部胀痛,以及腰痛等症状,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尿或者尿不出的情况,吃些消炎药也不见好,总是反反复复,这是怎么回事?



这种情况在中医上被称为“淋症”,多是因为体内湿气太重,“湿性下行”。


所以湿气往下蕴积在我们的膀胱中郁而化热,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的“湿热”,热气熏蒸着膀胱以及尿道,就容易出现尿道炎,前列腺炎,膀胱炎各种泌尿炎症


此时单纯去吃些消炎药只治标不治本,如果不将膀胱湿热清除,那么热气反复熏蒸膀胱尿道,各种泌尿炎症就会反复发作


中医有个方子叫《八正散》,由车前子、瞿麦、扁蓄、滑石、栀子、炙甘草、木通、大黄组成,八味中药,兵分八路,清热利湿,能够把湿热从小便除去。

从而改善泌尿道感染问题,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前列腺炎,我们具体来看看。👇








清利湿热:瞿麦、扁蓄












《本草备要》“瞿麦,降心火,利小肠,逐膀胱邪热,为治淋要药”






瞿麦苦寒,寒能散热,能够清利湿热而利尿通淋,用于小便不通,尿频、淋证。还能活血化坚,因此特别适合石淋与血淋患者。





《滇南本草》:"利小便。治五淋白浊,热淋。”






萹蓄苦,微寒,归膀胱经。清湿热可利水通淋,杀虫止痒,对下部湿疮也有很好的效果。


瞿麦和萹蓄两者入膀胱经,性苦寒,专门清利膀胱湿热。








清心渗湿:车前子、木通、滑石












《医学启源》:车前子"主小便不通,导小肠中热。"

《药性论》:木通"主治五淋,利小便,除烦热。"

《药性论》:滑石"能疗五淋,主难产,除烦热心躁,偏主石淋。"





木通苦,凉,入心、小肠、膀胱经;利水通淋,还能渗泻膀胱湿热。用于治疗小便赤涩,淋浊等。

车前子,甘,微寒可清热;能够清热利尿,农村随处可见,这味药草在民间被广泛用于小便不利,尿黄尿痛

滑石性滑利,药如其名,能够清热利水通淋,又因性寒能够清热解暑,祛暑湿名方六一散中就有滑石。


 








清热泻火:栀子、大黄、炙甘草












《神农本草经》:栀子味苦,性寒,归心、肺、三焦经。功于泻火除烦,清热利尿,凉血解毒。





栀子入三焦,能够清泄三焦湿热,大黄清热泻火,能够导热下行,有助其他药清湿热。最后一味药甘草补脾和胃,调和诸药,脾主运化水湿,此药可增强除湿的作用

八药合用,清热泻火,利水通淋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、前列腺炎等泌尿症状。但需注意,八正片仅适用于湿热下行所引起的泌尿炎症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评论(0)
加载中...
分享标题
链接标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