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囊潮湿,16味药10剂愈,慢郎中,是世人最大的误解

阅读 4656
头像

熊志明 | 主任医师

中医科

很多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,只能治慢病,不能治急病。

 

这其实是现代人的一种误解,若中医不能治急病,那西医出现前,国人的急病谁治?

 

事实上,中医不仅能治急病,还能治怪病、重病、未病,认为中医是慢郎中,那是你不知道中医百步穿杨的魅力。

 

从医多年,遇到的急诊患者不在少数,例如之前一位前列增生患者,拔了尿管便不能自主排尿,腹部憋闷胀痛,抗生素遍用皆无效,邀我会诊时,几针下去,半小时不到患者便能排尿。

 

上个月,院里的保洁阿姨,头痛多年,西医检查找不到原因,偶然见到,一剂药汤配合扎一次针,痛便止住了,甚至比止痛药效果更佳。

 

其中提到针灸的疗效,就像大风吹云,拨开云雾见青天一样神速。

 

而《伤寒杂病论》中,不少治急病、重病的情况,甚至能治疗我们眼中的“不治之病”。

 

中医不是慢郎中,“煎药锅”也能叫板“手术刀”!

 

王先生,主诉阴囊潮湿1年。

 

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会阴、腹股沟处大量出汗的情况,无明显诱因,最近出现更多不适症状,于是找到我处治疗。

 

刻下症见:

1.阴囊潮湿,严重时内裤湿透;

2.想法减少,阴囊坠痛,放射至腹股沟处;

3.舌暗红,苔薄白,脉儒细。

 

辩证:气滞血瘀

治法:活血化瘀。

 

拟方:当归,桃仁,川牛膝,乌药,川穹,柴胡,积壳,桔梗。

 

初诊予5剂,出汗减轻,续服5剂,出汗消失,阴囊坠胀疼痛感消失。

 

最早《医林改错》便提出:血瘀致人自汗盗汗,此例患者舌脉像,便是一派血瘀之像。

 

气血瘀滞,下焦枢机不利,阻碍水液运行,迫津外泄,则成阴汗,也就是常说的阴囊潮湿。

故治疗以活血化瘀为法,方中当归、桃仁、川芎活血祛瘀;当归养血和血,使祛瘀而不伤阴血。

 

乌药顺气开郁,活血化瘀,理气止痛;柴胡、枳壳、桔梗疏畅胸中气滞,使气行则血行。

 

牛膝祛瘀而通血脉,并引瘀血下行;诸药合用,使瘀去气行,气行而汗自止。

相关产品推荐 查看更多
相关文章推荐 查看更多

文章 起立困难,想法减少,10味药基础方,随证加减 堪称中药界“西地那非”

为什么男人「硬」不起来?


 


一、肾气不足


 


肾主生殖,先天禀赋不足,后天失于调养,都会造成肾气不足而致痿。


 


肾气不足,是男人硬不起来的元凶,千万别以为这是小事,这是身体走上下坡路的信号,一定要治疗。


 


二、湿体内蕴


 


湿热邪气,会导致气机闭阻,使人体升、降、出、入的气机不得通利,气机不通,宗筋缺乏气血的灌溉、荣养,也会致痿。


 


三、肝气不疏


 


“肝”是人体内负责调畅气机的脏器,从经络循行来看,生殖部位正好位于肝经的循行路线上。


 


一生气,气就郁,郁就不畅达,宗筋同样缺乏气的供应,自然也就痿废不用了。



 

就像之前一位患者,朱先生,48岁,主诉起立困难,病程4年左右。


 


近来症状加重,全然不能起立,于是患者找到我这。


 


由于长期家庭氛围不佳,患者情绪焦虑、烦躁,常常叹息,伴有腰酸乏力,胸胁胀痛,失眠多梦。


 


舌诊,观其舌质黯红,边有瘀点,苔薄白,脉诊,切其脉弦细,尺部沉。



 



辩证:肾虚肝郁,兼血瘀证。


治法:益肾疏肝,活血兴阳。


 


组成:柴胡,刺蒺藜,郁金,茯神,巴戟天,仙灵脾,枸杞子,王不留行,蜈蚣,怀牛膝。


 


嘱患者调畅心情,服药7剂,稍有起色,早晨起立正常,睡眠改善。


 


续服7剂,诸症大减,想法增多, 已能行事正常。


方中仙灵脾、巴戟天、枸杞子,滋补肝肾,兴阳起痿。


 


方中柴胡、刺蒺藜、郁金疏肝行气,柔肝解郁,补肾活血。


 



仙灵脾中含有——淫羊藿苷,可促进一氧化氮生成,增加海绵体平滑肌的松弛作用,增强--充血胀大的功能。


 


蜈蚣辛温燥烈,主入肝经,内至脏腑,外达经络。


 


王不留行通利血脉,行而不住,走而不守。


 


茯神宁心安神,牛膝引药下行。


 


诸药合用,共奏补肾疏肝活血兴阳之效,切中病机,故获良效。

熊志明 | 中医科 | 主任医师
Slide-1
4656阅读

文章 易泄、时间短?虚火炎炎,一个“添水”方,降火又补阴,达19分钟

有人说:“这个病看了几年,每个医生说法不一样,方子也不同,这是为什么?”


 


我回答:每个医生看法不一这很正常,毕竟每个医生有不同的教育经历,不同的师承背景,出自不同的中医流派,有不同的行医经历,用药风格也是自成一派,要是每个医生开出一样的方子,那一定是出了大问题。


 


中医理论之汗牛充栋,难以用一句话说尽,一个人若是从出生起便开始阅读中医典籍,到了百年之后,依然不能窥得全貌。


 


而我大半辈子花在中医上,也只能说自己是个学习者,达到今日的地步,不是我有多厉害,而是我缓如牛步、却一步未曾止歇地努力了数十年,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,我只是一粒微尘。


 


回顾一则实战医案,上个月底,刘先生来诊,主诉功能差,时间不足。


 


多年来用手太多,想法强盛,心烦难以入眠,性格急躁易怒,皮肤油腻长痘,口苦咽干,头晕耳鸣。舌质红,少苔,脉细数。


 


这是明显的阴虚火旺,所以我以滋阴降火为要,给了患者这个方子:


 


太子参,沙参,天冬,龟板,山药,五味子,知母,黄柏,金樱子。


 


2号过来复诊,患者服了7剂后,睡眠好了很多,口渴咽干消失,稍调上方,续服7剂,今日患者复诊时,功能大大增加,头晕耳鸣大减,调方再行服用7剂巩固。


 


此例患者辨证为阴虚火旺,什么是阴虚,也就是说阴水不足,不能制约阳气;火旺,火太大会灼伤阴水,进一步加重阴虚,而口水也是津液中的一种,阴虚火旺则口干咽干。


 


阴虚火旺,虚火扰动精关,则精关不固而妄泄。就像一个水库,精关就是闸门,闸门被频繁骚扰,开关不受控制,则无故放水,导致时间短促。


 


而肾阴虚,则清阳不升而头晕,肾开窍于耳,肾虚耳窍收不到濡养,则耳聋耳鸣。


 


虚火上扰心神,心神不安,所以人会想法太多,晚上心烦烘热,难以入眠。


 


所以此方治疗思路是滋阴以制阳壮水以制火,调和阴、阳之间的势力对比,恢复人体的平衡。


 


方中太子参、天冬、沙参养阴清热、滋阴生津、润肺滋肾;淮山药益气养阴、健脾补胃,龟板得天地之最阴,滋阴潜阳、养心安神;知母、黄柏滋阴且清泄相火;五味子、金樱子补肾填精,固摄精关。


 


阴液充盈则火能收敛,肾能封藏,则精不妄泄,诸药合用,共奏滋阴降火、固摄精关之功,则功能改善,时间增加,泄证自除。


 


中医虽然后流派之分,却没有门户之见,大家所求的,都是振兴中医,救死扶伤,若各位同仁能够放下文人相轻的想法,互相帮助,一同攀登,则中医必将大有可为。

熊志明 | 中医科 | 主任医师
Slide-1
4656阅读

文章 尿频尿急,会阴疼痛,或许不是前列腺炎,而是前列腺痛!

前列腺痛,是青壮年男性常见疾病之一。


 


该病以“盆腔痛”为主症,常伴有尿频、尿急、排尿不畅、男子功能减退等症。症状虽与前列腺炎相似,却并非是前列腺炎。


 


中医学根据其症状,当将其归属中医学“精浊”、“淋证”、“腹痛”、“腰痛”等范畴。


 


中医认为,引起前列腺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:


 


【外因】坐卧寒湿之地、寒湿袭于下焦。寒主收引,经络阻滞不通,或寒湿郁久化热,湿热蕴于膀胱,湿性粘滞,气滞不通。


 


【内因】欲念不遂、素体相火偏旺,虚火内炽,火盛血充;情志抑郁、得病后过于紧张、遂致肝郁化火,肝经气滞火盛,经隧络阻。


 


【外伤、久坐、久站、憋尿】任督气血运行不畅,气滞血瘀。


 


过食辛辣刺激】前列腺充血水肿、血循不良。


 


【过度纵欲、禁欲】纵欲使前列腺充血过度,淤血内停;禁欲使前列腺液不能及时排出,败精内阻。


 


【久病不愈】久病入络,络脉不通,经气不利。


 


以上各种原因,使前列腺及其相邻组织器官气血运行不畅,气滞血瘀,充血水肿,且互为因果,恶性循环,使经络之气闭而不通,不通则痛。


 


临床常见湿热郁结、肝肾阴虚、气滞血瘀三大证型。故在遣方用药时,多着重考虑“湿热”、“阴虚”、“气滞”三大特点。


 


回顾一则医案,患者王某,28岁,主诉前列腺痛。


 


患者于3个月前出现前列腺痛,被前医误诊为前列腺炎,按前列腺炎反复治疗无效。


 


转投我院治疗检查,前列腺液常规化验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,前列腺B超或CT检查也正常,后又经人介绍,寻求中医调治。


 


现症见:


1. 会阴、少腹、腹股沟胀痛不适;


2. 间歇性尿频、尿急、排尿困难;


3. 胸胁胀满,郁闷不舒;


4. 舌有紫斑,苔薄白,脉弦涩。


 


辩证:气滞血瘀


治宜:行气化瘀


 


方拟:当归、生地、桃仁、红花、川芎 、枳壳、柴胡、桔梗、牛膝、赤芍、甘草


 


服药7剂,患者诉疼痛大减,其余诸证渐有消缓之势,继服7剂,诸证悉除,其患告愈。


 


中医认为,胀责之于气,痛责之于血。


 


前列腺位于下焦,腰骶、小腹及睾丸同属下焦范围。患者以此处坠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,病机当属瘀血郁积下焦,局部经络阻隔,气血瘀滞。


 


治宜活血通络,止痛为主,并根据湿热、正虚情况辨证论治,从而祛湿、扶正达到正气充盈,经脉流畅的治疗效果。


 


方中桃仁、红花、川芎、赤芍活血化瘀,当归、生地活血养血,使瘀血去而不伤血;柴胡、枳壳疏肝理气,使气行则血行;


 


牛膝破血通经,引药下行,直达病所;桔梗宣开肺气,揭盖提壶之功;甘草缓急,通百脉以调和诸药。


 


全方共奏活血祛瘀,行气止痛之效,正中本病病机,故而收获良效。

熊志明 | 中医科 | 主任医师
Slide-1
评论(0)
加载中...
分享标题
链接标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