胸闷乏力,气血两虚?中医1方教你补回来,养气血,补虚损

阅读 1017
头像

唐学成 | 主治医师

标邦云互联网医院 中医内科

八珍汤,重在养心、肝二脏,心、肝两脏属于阳脏,所以,对应《黄帝内经》四季养生总则: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一年四季都能喝。

胸闷乏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,一般和气血大伤有关
什么是气血大伤?女人生孩子,又或者我们动了一个大手术,结果就是这种状态。
随着病毒的入侵,身体的免疫系统也在不断地“战斗”。正邪之战,两败俱伤。在对抗病邪的过程中,人体的精气神也会受到极大的损伤,五脏元气亏耗严重,气血大伤。
气血如五脏之粮,气血不足,则五脏闹饥荒无法工作,身体机能不能正常运行,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侵袭。

《灵枢》有云:“血者,神气也”,如果气血不足,就无法濡养心中之神明。心神不能滋养,会导致失眠、恍惚、健忘,睡眠也会变得更加困难。
而且,血液是生命的本源。血虚,气必虚。心气不足,人自然就会心慌心悸。

因此,想要改善失眠、体虚乏力、胸闷气短、头晕心慌等“新冠后遗症”,就需要尽快把亏耗掉的“气血”补回来
有一个经典古方,可大补气血,它就是八珍散(方剂别名:八珍汤)。

气血双补:八珍汤

八珍汤是中医里气血双补的名方。
八珍汤,重在养心、肝二脏,心、肝两脏属于阳脏,所以,对应《黄帝内经》四季养生总则: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一年四季都能喝。

全方八药,实为补气的四君子汤补血的四物汤的复方。

四君子汤+四物汤=八珍汤
补气+补血=气血双补

四君子汤由人参(党参)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组成。

白术味香,颜色发黄,有土气特征,常用白术来补脾胃之气人参补元气,元气的发源地在心在肾,心肾强大了,脾胃就更有力量了。茯苓祛湿,可以把因脾虚而生成的水湿通利出去,捎带恢复一下脾胃功能。最后,甘草调和诸药,又能益气力,让体虚的人得到补充

四物汤由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组成。这四味药都有补血的作用,补的过程中又各自添砖加瓦。
当归补血的同时可以活血,就是让补进去的血流动起来白芍味酸,酸主收,它能把血收起来,能把血补足。熟地藏血,它能把身体里这些很精华的东西封藏起来,等到了合适的时机,破土而出。
川芎性子活泼,上到头面,下到胞宫,川芎都能到,再加上它善入血分,能活血化瘀,能把血脉管道里的一些瘀滞破开,等于是把气血运行的通路给打开了。

把这两个方子合在一起就是八珍汤,八味药,能把人最珍贵的气血补回来。

凡是气血两虚的人都可以用到👇👇

·这样的人往往面色苍白而枯槁;
·怕风怕冷,一到秋冬天就手脚冰凉;
·讲话低声细语,不洪亮,甚至觉得有一股气憋在胸口喘不上来;
·容易疲劳,走起路来有气无力,没走几步路,心就惶惶跳个不停;
·蹲下去,再猛地站起来,会感觉头晕眼花,甚至眼前一黑
·以及月经量少的女性,大病或者久病之后,需要调养的人。
相关产品推荐 查看更多
八珍散(气血双补)(5剂10包)
八珍散(气血双补)(5剂10包)
¥188
相关文章推荐 查看更多

文章 一见凉气就咳嗽,痰多清稀色白?分享一张祛痰方,五味药温肺化饮

给大家分享一个中医四大经典《金匮要略》里面的名方,从源头来解决痰的问题,就是张仲景的苓甘五味姜辛汤:

第一味药:茯苓--除湿。

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”,茯苓味淡,多孔,淡能利湿,孔能利尿,是一个利尿的好药,身体里面的湿气通过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,这样体内湿气就减少了,湿气少了,也就不会再凝聚成痰了。

第二味药:甘草--补脾。

而甘草这味药也可以补脾益气,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,同时调和所有药物的药性,防止伤害我们身体的正气。

第三味药:细辛--化痰。

“肺为储痰之器”,所以张仲景选择了细辛这味药。细辛入肺经,可以温肺化饮,和干姜一搭配,温肺散寒化饮的力量就加倍了。对于已经储存在肺里的痰饮,可以起到辛温发散的作用,消除痰饮。

第四味药:干姜--散寒。

干姜这味药,可以通阳散寒,嗓子里有痰,一受寒就加重,可能是因为体寒阳虚了,所以我们需要补足我们身上的阳气,把我们身上的寒气散出去,而且清稀的痰属于寒痰,需要温药来处理,干姜辛热,能起到温肺化痰的效果。

第五味药:五味子--护肺。

久咳会伤肺,且温药太多,容易耗散正气,因此,又搭配了酸味收敛的五味子,五味子是一味肺脾肾三脏同补的中药,既保障了祛痰不伤正气,酸收不留邪气,又能调理水的上中下三个源头,配合起来就能很好的解决这种稀谈问题,还能消除胸膈胀满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1017阅读

文章 月经提前、有血块!一张方子,15种中药,巧妙解决各种月经病

异常出血,中医考虑是不是有热。

是这个热邪,导致血液运行异常,形成了出血。

就女子月经而言,如果量特别大,月经量总是提前,这也考虑热迫血行。热邪,会煎熬经血。

如此一来,就会形成经血质地的粘稠,色紫,并出现血块。热邪,影响到心肝两脏,使得患者肝不藏魂,心不藏神,所以患者就会心烦、气燥。患者在血热的同时,还有气滞的问题。因为气滞,所以经前腹胀和腰痛。

气滞这个事儿,和月经有联系吗?有。月经,是耗肝血的。

肝血受损,则肝气郁滞。





这个时候怎么办?

当然要疏肝解郁,活血化瘀。

老顾在这给大家推荐一个方子——生地黄、赤芍、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枳壳、柴胡、川牛膝、醋香附、醋五灵脂、蒲黄、茯苓、白术、郁金这个方子是调经的第一方,对于女人月经推迟或月经量少有血块、或月经黯淡稀如水,闭经、痛经,只要是月经方面问题基本可以解决。

这个方子是妇科止痛第一方,能治女人腹中诸多疼痛,如经前小腹两侧痛,胸闷、乳房胀痛,脘腹胀满等等。

还是女人养心第一方,无论你是花季少女还是更年期妇女,无论你烦躁不安,紧张焦虑,无端伤感,或是情绪抑郁,长叹息,心神不宁,只要由月经引发的不良情绪,几乎都能消除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1017阅读

文章 经常便秘,拉不出又费劲?教你4个通便方,大便通畅一身轻

气候干燥,不少人会出现大便燥结难下的症状。


每次排便,都要花很大力气。憋红了,腿蹲麻了,只挤出一点空气。再使劲儿,甚至会发生肛裂疼痛甚至出血,伴随着灼热的刺痛感,非常遭罪。


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便秘,如何确定自己是否便秘,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


便秘的表现:




  • 一般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;




  • 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半小时以上;




  • 粪便硬结如羊粪状,且数量很少,排出困难;




  • 同时常伴有腹胀、胃口差、疲乏等不适症状。




【注意:如果出现下腹部胀痛、发热呕吐、便血等情况,应及时就医。】


很多人觉得,不就是便秘吗?又不是什么大病,于是放任不管。这显然是不知道便秘的严重性。


人体是一个整体,一个部位出现问题,势必会影响其他部位。


便秘事小影响却大,长期便秘,不仅会引起肛肠疾病,比如痔疮、肛裂、直肠脱垂,中老年人还会增加心梗、脑梗的发病风险,因为老年人在用力排便时或会导致血压急剧上升,进而造成中风甚至猝死。


所以,老年人出现便秘以后可不能小看,及时调理才是关键。


如何预防和缓解便秘?


对付便秘,很多人的做法是吃点泻药,或每天一支开塞露。泻药软化了大便,却也带走了肠道内的水分。长期使用,会对肠道黏膜神经损害,导致排便反应更迟钝,便秘更顽固。


预防和缓解便秘,还是得找准根源和方法。


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,排便周期延长,或周期不长,但粪质干结难解,或粪质不硬,虽有便意,而排出不畅的病证。


临床常伴腹痛,腹胀,嗳气,食欲减退等症状。


《读医随笔·方药类》载:“燥屎为津液耗虚,肠胃燥结,而屎不得下”;


《扁鹊心书·便秘》载:“老人气虚,及妇人产后血少,致津液不行,不得通流,故大便常结”;


《名医杂著》载:“证属形气病,形气俱不足,脾胃虚弱,津血枯涸而大便难尔”。


因此,阴阳气血不足均能造成排便困难。








  便秘有哪些类型? 










根据病因的不同,便秘在中医中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

一、热秘:

由于肠胃炽热,即燥热内结、耗伤津液,使大肠传导失润、大便干结而引起的便秘。好发于素体阳盛,或发热病后的人。如嗜酒、喜欢吃辛辣食物,经常吃肉、吸烟的人。

二、气秘:

有气机郁滞、通降失调,使糟粕内停、不能下行所致的便秘。多发于忧虑过度、情志不畅或久坐少动的人,经常坐办公室的人。

三、冷秘:

由于阳气虚衰、阴寒内生,致阳气不通、肠道传送无力、大便艰涩所致的便秘。

四、虚秘:

虚症所致的便秘,常见原因有劳倦、饮食内伤,或产后、病后及年老体虚,气血两亏。可以用黄氏汤加减气虚导致大肠传送无力,血虚则津液不能滋润大肠,导致大便排出困难,以致秘结不通。

虚秘分为气虚便秘,血虚便秘以及气血俱虚便秘三类,简单来说,就是身体机器老化了,身体虚弱导致的。


总之,便秘事小影响却大,及时调理才是关键。但若要了解缓解便秘有哪些好的方法,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,才能排便顺畅,轻松。

下面根据不同的病因及表现,给大家推荐4个通便调理方:

 







1.润肠通便方/增液汤加减














组成:

玄参、麦冬、生地黄、白芍、玉竹、石斛、火麻仁、柏子仁等




功效:

滋阴润肠通便。


适用于大便干结,如羊屎状,口干口渴,心烦失眠,潮热盗汗,腰酸膝软,体型偏瘦,头晕耳鸣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

注意:

孕妇禁用;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(包括川乌、草乌、附子)
















清热通便方/《伤寒论》麻子仁丸加减











组成:

火麻仁、白芍、枳实、大黄、姜厚朴、柏子仁、生地黄、玄参




功效:

·火麻仁润肠通便,白芍养阴敛津,柔肝理脾,生地黄、玄参既清热,又能养阴生津。

·大黄苦寒泄热,攻积通便;枳实下气破结;厚朴行气除满,共用加强降泄通便之力。

·攻润结合,以达润肠、通便、缓下之功。


适用于大便干结,伴有腹胀,口干口渴口臭,小便短赤,面红身热等属于肠胃积热证人群。




注意:

孕妇禁用,哺乳期慎用;本方不宜长期使用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.补气通便方
/黄芪汤加减












组成:

炙黄芪、党参、陈皮、火麻仁、柏子仁等




功效:

补气润肠,健脾升阳。


适用于粪质并不干硬,也有便意,但临厕排便困难,需努挣方出,挣得汗出短气,便后乏力,体质虚弱,面白神疲,肢倦懒言,舌淡苔白,脉弱。


注意:

孕妇禁用。














3.养血通便方/润肠丸加减











组成:

当归、生地黄、火麻仁、桃仁、枳壳、玄参、柏子仁等


功效:

养血润肠


适用于大便干结,排出困难,面色无华,心悸气短,健忘,口唇色淡,脉细。


注意:

孕妇禁用。








另外需要注意的是:




1、虚弱便秘患者,排便时应采用坐式大便器为宜,勿使临厕久蹲,以防用力努挣而致虚脱。


2、经常性便秘者,不应有服药排便的依赖思想。


要从多方面调治,如:

坚持体育锻炼,适当腹部按摩;

注意饮食调节,多吃水果蔬菜;

保持心情舒畅,按时蹲厕排便,


均有利便秘的改善哦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1017阅读

文章 肾为气之根,一个方子三味药,帮你补肾纳气

虚了”,可能是现代人经常被调侃的一个点,很多人稍微活动一下就觉得很累,这多半是因为气虚了,也就是体内气不足了,但是用了很多补气的药物效果却不太好,这是因为没有搞清楚气虚的根。


中医常说“肺为气之主,肾为气之根”,所以当我们肺气虚时会经常感觉到乏力气喘,有时候还会有干咳无力,稍微一运动以后浑身大汗淋漓,这时候只补肺气效果一般,因为肺气虚的时间长了会影响到肾,导致肾气亏虚,进而出现肾不纳气的症状。


肺属金,肾属水,金生水,肺为肾之母,这个叫作“母病及子”。肾不纳气,就是肾无法吸收进入体内的气体,所以平常总会觉得呼的气比吸进去的气少,还总感觉腰膝酸软,伴有遗精尿频的症状。


中医理论中,我们体内的五脏是相互影响的,其中一个脏腑出现问题要考虑从多方面治病,想要改善气虚的症状要考虑从肾入手。


三味安肾丸


三味安肾丸出自《医学人问》由破故纸(补骨脂)、小茴香、乳香组成,主要治疗肾气不得归元之证。
三味药各等分,磨成药末,加蜜做成药丸,空腹时用盐水服下。


破故纸又叫补骨脂,可以把肾气补回来,让肾恢复纳气的功能,这样下来腰膝酸软这些症状也能得到改善,肾气虚弱时不能固摄,容易出现尿频、遗精的症状,用补骨脂以后也能加强肾的封藏功能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评论(0)
加载中...
分享标题
链接标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