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见凉气就咳嗽,痰多清稀色白?分享一张祛痰方,五味药温肺化饮

阅读 793
头像

唐学成 | 主治医师

标邦云互联网医院 中医内科

给大家分享一个中医四大经典名方,从源头来解决痰的问题,就是张仲景的苓甘味姜辛汤。

给大家分享一个中医四大经典《金匮要略》里面的名方,从源头来解决痰的问题,就是张仲景的苓甘五味姜辛汤:

第一味药:茯苓--除湿。

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”,茯苓味淡,多孔,淡能利湿,孔能利尿,是一个利尿的好药,身体里面的湿气通过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,这样体内湿气就减少了,湿气少了,也就不会再凝聚成痰了。

第二味药:甘草--补脾。

而甘草这味药也可以补脾益气,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,同时调和所有药物的药性,防止伤害我们身体的正气。

第三味药:细辛--化痰。

“肺为储痰之器”,所以张仲景选择了细辛这味药。细辛入肺经,可以温肺化饮,和干姜一搭配,温肺散寒化饮的力量就加倍了。对于已经储存在肺里的痰饮,可以起到辛温发散的作用,消除痰饮。

第四味药:干姜--散寒。

干姜这味药,可以通阳散寒,嗓子里有痰,一受寒就加重,可能是因为体寒阳虚了,所以我们需要补足我们身上的阳气,把我们身上的寒气散出去,而且清稀的痰属于寒痰,需要温药来处理,干姜辛热,能起到温肺化痰的效果。

第五味药:五味子--护肺。

久咳会伤肺,且温药太多,容易耗散正气,因此,又搭配了酸味收敛的五味子,五味子是一味肺脾肾三脏同补的中药,既保障了祛痰不伤正气,酸收不留邪气,又能调理水的上中下三个源头,配合起来就能很好的解决这种稀谈问题,还能消除胸膈胀满。

相关产品推荐 查看更多
苓甘五味姜辛汤(祛痰方)(7剂14包)
苓甘五味姜辛汤(祛痰方)(7剂14包)
祛寒温肺、还化痰,对慢性支气管炎非常友好。
¥98
相关文章推荐 查看更多

文章 月经提前、有血块!一张方子,15种中药,巧妙解决各种月经病

异常出血,中医考虑是不是有热。

是这个热邪,导致血液运行异常,形成了出血。

就女子月经而言,如果量特别大,月经量总是提前,这也考虑热迫血行。热邪,会煎熬经血。

如此一来,就会形成经血质地的粘稠,色紫,并出现血块。热邪,影响到心肝两脏,使得患者肝不藏魂,心不藏神,所以患者就会心烦、气燥。患者在血热的同时,还有气滞的问题。因为气滞,所以经前腹胀和腰痛。

气滞这个事儿,和月经有联系吗?有。月经,是耗肝血的。

肝血受损,则肝气郁滞。





这个时候怎么办?

当然要疏肝解郁,活血化瘀。

老顾在这给大家推荐一个方子——生地黄、赤芍、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枳壳、柴胡、川牛膝、醋香附、醋五灵脂、蒲黄、茯苓、白术、郁金这个方子是调经的第一方,对于女人月经推迟或月经量少有血块、或月经黯淡稀如水,闭经、痛经,只要是月经方面问题基本可以解决。

这个方子是妇科止痛第一方,能治女人腹中诸多疼痛,如经前小腹两侧痛,胸闷、乳房胀痛,脘腹胀满等等。

还是女人养心第一方,无论你是花季少女还是更年期妇女,无论你烦躁不安,紧张焦虑,无端伤感,或是情绪抑郁,长叹息,心神不宁,只要由月经引发的不良情绪,几乎都能消除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793阅读

文章 经常便秘,拉不出又费劲?教你4个通便方,大便通畅一身轻

气候干燥,不少人会出现大便燥结难下的症状。


每次排便,都要花很大力气。憋红了,腿蹲麻了,只挤出一点空气。再使劲儿,甚至会发生肛裂疼痛甚至出血,伴随着灼热的刺痛感,非常遭罪。


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便秘,如何确定自己是否便秘,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


便秘的表现:




  • 一般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;




  • 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半小时以上;




  • 粪便硬结如羊粪状,且数量很少,排出困难;




  • 同时常伴有腹胀、胃口差、疲乏等不适症状。




【注意:如果出现下腹部胀痛、发热呕吐、便血等情况,应及时就医。】


很多人觉得,不就是便秘吗?又不是什么大病,于是放任不管。这显然是不知道便秘的严重性。


人体是一个整体,一个部位出现问题,势必会影响其他部位。


便秘事小影响却大,长期便秘,不仅会引起肛肠疾病,比如痔疮、肛裂、直肠脱垂,中老年人还会增加心梗、脑梗的发病风险,因为老年人在用力排便时或会导致血压急剧上升,进而造成中风甚至猝死。


所以,老年人出现便秘以后可不能小看,及时调理才是关键。


如何预防和缓解便秘?


对付便秘,很多人的做法是吃点泻药,或每天一支开塞露。泻药软化了大便,却也带走了肠道内的水分。长期使用,会对肠道黏膜神经损害,导致排便反应更迟钝,便秘更顽固。


预防和缓解便秘,还是得找准根源和方法。


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,排便周期延长,或周期不长,但粪质干结难解,或粪质不硬,虽有便意,而排出不畅的病证。


临床常伴腹痛,腹胀,嗳气,食欲减退等症状。


《读医随笔·方药类》载:“燥屎为津液耗虚,肠胃燥结,而屎不得下”;


《扁鹊心书·便秘》载:“老人气虚,及妇人产后血少,致津液不行,不得通流,故大便常结”;


《名医杂著》载:“证属形气病,形气俱不足,脾胃虚弱,津血枯涸而大便难尔”。


因此,阴阳气血不足均能造成排便困难。








  便秘有哪些类型? 










根据病因的不同,便秘在中医中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

一、热秘:

由于肠胃炽热,即燥热内结、耗伤津液,使大肠传导失润、大便干结而引起的便秘。好发于素体阳盛,或发热病后的人。如嗜酒、喜欢吃辛辣食物,经常吃肉、吸烟的人。

二、气秘:

有气机郁滞、通降失调,使糟粕内停、不能下行所致的便秘。多发于忧虑过度、情志不畅或久坐少动的人,经常坐办公室的人。

三、冷秘:

由于阳气虚衰、阴寒内生,致阳气不通、肠道传送无力、大便艰涩所致的便秘。

四、虚秘:

虚症所致的便秘,常见原因有劳倦、饮食内伤,或产后、病后及年老体虚,气血两亏。可以用黄氏汤加减气虚导致大肠传送无力,血虚则津液不能滋润大肠,导致大便排出困难,以致秘结不通。

虚秘分为气虚便秘,血虚便秘以及气血俱虚便秘三类,简单来说,就是身体机器老化了,身体虚弱导致的。


总之,便秘事小影响却大,及时调理才是关键。但若要了解缓解便秘有哪些好的方法,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,才能排便顺畅,轻松。

下面根据不同的病因及表现,给大家推荐4个通便调理方:

 







1.润肠通便方/增液汤加减














组成:

玄参、麦冬、生地黄、白芍、玉竹、石斛、火麻仁、柏子仁等




功效:

滋阴润肠通便。


适用于大便干结,如羊屎状,口干口渴,心烦失眠,潮热盗汗,腰酸膝软,体型偏瘦,头晕耳鸣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

注意:

孕妇禁用;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(包括川乌、草乌、附子)
















清热通便方/《伤寒论》麻子仁丸加减











组成:

火麻仁、白芍、枳实、大黄、姜厚朴、柏子仁、生地黄、玄参




功效:

·火麻仁润肠通便,白芍养阴敛津,柔肝理脾,生地黄、玄参既清热,又能养阴生津。

·大黄苦寒泄热,攻积通便;枳实下气破结;厚朴行气除满,共用加强降泄通便之力。

·攻润结合,以达润肠、通便、缓下之功。


适用于大便干结,伴有腹胀,口干口渴口臭,小便短赤,面红身热等属于肠胃积热证人群。




注意:

孕妇禁用,哺乳期慎用;本方不宜长期使用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.补气通便方
/黄芪汤加减












组成:

炙黄芪、党参、陈皮、火麻仁、柏子仁等




功效:

补气润肠,健脾升阳。


适用于粪质并不干硬,也有便意,但临厕排便困难,需努挣方出,挣得汗出短气,便后乏力,体质虚弱,面白神疲,肢倦懒言,舌淡苔白,脉弱。


注意:

孕妇禁用。














3.养血通便方/润肠丸加减











组成:

当归、生地黄、火麻仁、桃仁、枳壳、玄参、柏子仁等


功效:

养血润肠


适用于大便干结,排出困难,面色无华,心悸气短,健忘,口唇色淡,脉细。


注意:

孕妇禁用。








另外需要注意的是:




1、虚弱便秘患者,排便时应采用坐式大便器为宜,勿使临厕久蹲,以防用力努挣而致虚脱。


2、经常性便秘者,不应有服药排便的依赖思想。


要从多方面调治,如:

坚持体育锻炼,适当腹部按摩;

注意饮食调节,多吃水果蔬菜;

保持心情舒畅,按时蹲厕排便,


均有利便秘的改善哦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793阅读

文章 肾为气之根,一个方子三味药,帮你补肾纳气

虚了”,可能是现代人经常被调侃的一个点,很多人稍微活动一下就觉得很累,这多半是因为气虚了,也就是体内气不足了,但是用了很多补气的药物效果却不太好,这是因为没有搞清楚气虚的根。


中医常说“肺为气之主,肾为气之根”,所以当我们肺气虚时会经常感觉到乏力气喘,有时候还会有干咳无力,稍微一运动以后浑身大汗淋漓,这时候只补肺气效果一般,因为肺气虚的时间长了会影响到肾,导致肾气亏虚,进而出现肾不纳气的症状。


肺属金,肾属水,金生水,肺为肾之母,这个叫作“母病及子”。肾不纳气,就是肾无法吸收进入体内的气体,所以平常总会觉得呼的气比吸进去的气少,还总感觉腰膝酸软,伴有遗精尿频的症状。


中医理论中,我们体内的五脏是相互影响的,其中一个脏腑出现问题要考虑从多方面治病,想要改善气虚的症状要考虑从肾入手。


三味安肾丸


三味安肾丸出自《医学人问》由破故纸(补骨脂)、小茴香、乳香组成,主要治疗肾气不得归元之证。
三味药各等分,磨成药末,加蜜做成药丸,空腹时用盐水服下。


破故纸又叫补骨脂,可以把肾气补回来,让肾恢复纳气的功能,这样下来腰膝酸软这些症状也能得到改善,肾气虚弱时不能固摄,容易出现尿频、遗精的症状,用补骨脂以后也能加强肾的封藏功能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793阅读

文章 问医生丨十种中成药治疗肾阴虚很有效,哪个适合我

肾脏的免疫力低下,会导致肾脏的微循环堵塞、肾络不通的现象,如果有头晕、腰膝酸软、睡眠差、恶心腰酸、燥热、盗汗、虚汗、耳鸣等症状,这都是肾阴虚的表现,所以我们要了解症状来决定肾阴虚吃什么 药。


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有很多,一般工作强度大、加班熬夜,压力大的人为肾阴虚在高发人群,但是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选择,临床上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、知柏地黄丸、杞菊地黄丸、左归丸、大补阴丸等,常用中药有龟板、黄精、百合、山萸肉、鳖甲、女贞子、枸杞子、五味子等,下面中药大全小编介绍20种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。


10种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
1、杞菊地黄丸


杞菊地黄丸具有有滋肾养肝的功效,治疗肝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。杞菊地黄丸含有枸杞、菊花,枸杞补肾益精、养肝明目,菊花可清利头目。


2、六味地黄丸


六味地黄丸是民间很流行的一种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。它里面含有熟地黄,淮山药,山茱萸,丹皮。针对的主要症状是阴性肾虚亏损所致的眩晕,阴虚潮热,虚火牙痛,小儿发育不良等病症。六味地黄丸有几种不同的剂型,如水蜜丸(可每次服用6克)、小蜜丸(可每次服用9克)、大蜜丸(可每次服用1丸)、软胶囊(可每次服用2粒)等。肾阴亏损证患者可任选一种六味地黄制剂进行服用,应每日服2次、脾肾阳虚者不慎用。


3、麦味地黄丸


麦味地黄丸是六味地黄丸加入五味子、麦冬而成,以增强六味地黄丸的养阴生津、敛肺涩精之效,专治肺肾阴虚所致的肺痨、喘咳、遗精、肾阴虚的肺结核、糖尿病、肺心病等患者。每日服2次,感冒患者慎用。


4、左归丸


左归丸的主要成分为熟地黄、山药、龟板胶、鹿角胶、枸杞子,主要针对阴性肾虚不足,腰膝酸软,盗汗,神疲口燥等病症。适合有头晕目眩、腰酸腿软、遗精滑泄、自汗盗汗、口燥咽干等症状的真阴不足证患者服用。每日服2次需要注意的是,左归丸是纯补之剂,久服易滞碍脾胃、对食欲有影响,不宜长期服用。


5、河车大造丸


河车大造丸的功效为滋阴清热、补肾益肺,针对虚劳咳嗽、骨蒸潮热、盗汗遗精、腰膝酸软等症状的肺肾阴亏证病人服用。河车大造丸的药效比麦味地黄丸更强,其用法同六味地黄丸。口服,水蜜丸一次6克,小蜜丸一次9克,大蜜丸一次1丸,一日2次。


6、知柏地黄丸


知柏地黄丸再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知母、黄柏组成,滋阴清热的功效。针对潮热、盗汗、口干、咽痛、肾阴虚的肺结核、糖尿病、肺心病等患者,小便短赤等症状的阴虚火旺证患者服用。肾阴不足兼有舌苔黄腻、小便短赤等下焦湿热症状的患者也可选用该药进行治疗,其用法同六味地黄丸。但是知母、黄柏性寒,脾胃虚弱者慎用,以免伤害脾胃。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


7、七味都气丸


七味都气丸具有补肾纳气、涩精止遗的功效,适合有呼多吸少、喘促胸闷、久咳咽干气短、遗精盗汗、小便频数等症状的肾不纳气证患者服用。七味都气丸的用法是:每次服9克,每日服2次。需要注意的是,因外感咳嗽而引起的气喘患者忌服该药。


8、大补阴丸


大补阴丸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。该药是针对阴虚火旺证患者而配制的,其方剂中同时使用了滋阴药和降火药,但以滋阴药为主。大补阴丸适合有潮热、盗汗、咳嗽、咳血、耳鸣、遗精等症状的阴虚火旺证患者服用。该药的用法是:每次服6克,每日服2~3次。有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肝病、糖尿病、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。



9、归芍地黄丸


归芍地黄丸具有滋肝肾、补阴血、清虚热的功效,适合有头晕目眩、咽干、耳鸣、午后潮热、腰腿酸痛、脚跟疼痛等症状的肝肾两亏、阴虚血少证患者服用。在临床上,归芍地黄丸经常用于治疗属于肝肾阴虚证的月经不调。该药每次服1丸,每日服2~3次。同样阳虚血寒症忌用。


10、二至丸


二至丸具有补益肝肾、滋阴止血的功效,适合有眩晕耳鸣、咽干鼻燥、腰膝酸痛等症状的肝肾阴虚证患者服用。在临床上,二至丸还常用于治疗属于血虚证的各种妇科病(如月经量多等病症)。该药的用法是:每次服9克,每日服2次。需要注意的是,有便溏症状的患者忌用该药。


以上为10种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,许多都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其他中药,是药都有副作用,大家了解每种中药的禁忌,建议有寻医遵循医嘱服药,不要盲目服药。

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评论(0)
加载中...
分享标题
链接标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