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白了炉子烧水的原理,中医就真的入门了!

阅读 4656
头像

郑先月 | 主任医师

中医科

我的老师曾经分享过一段话,对我影响深远。他说:“世间万物皆有其道,学习 就是要领悟这个最根本的真理,因为真理是通用的。”

 

老祖宗的智慧是无价的。一切万物归于一理, 的学习,就是在不断地探索和领悟这个最基本的真理,正如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。这个学习过程,实际上是一个逆流而上的旅程。

 

这也正是中 医和西 医的根本区别所在,两者的探索方向截然相反。

再来谈谈炉子烧水这件事情,一旦你理解了这个道理,中医的基本结构你就真的明白了。

 

学习中医,我们首先要明白人体是怎样运作的,这是学习的基础。我们学习各种理论,学习经络穴位,各种治疗方法,如果不理解人体的运作原理,那么这些知识就毫无意义。

 

不同的理论体系,就好比我们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房子。但我们真正关注的,始终是房子本身。

 

好,我们再回到炉子烧水这个比喻。人体本质上就是在水和火之间进行转化,维持平衡是关键,中医用阴阳的理论来解释这种平衡。

达到平衡状态,即水火既济,这样才能保持健康。具体表现就是壶里的水温适中,火候也恰到好处,可以慢慢烧。最终,水完全蒸发,象征着人体肾精的耗尽。

木炭燃烧的过程类似于脾胃的运化功能,柴火的多少直接影响火势的大小,这也影响了我们心灵的明亮度

 

再来谈谈肝气,整个充满空气的空间,包括炉子内的燃烧空间以及水壶内的空间,都象征着肝的功能。要达到整体的平衡,空间非常重要。

相关产品推荐 查看更多
相关文章推荐 查看更多

文章 在中医眼里,只有两种病

病有千千种,然而皆不出虚实两型,中国人家喻户晓的,虚证、实证,肾虚了,上火了,他们都是什么呢?本文讲述中医虚证与实证,溯源清流,明明白白中医辨证那些事。


 


 


相传周恩来总理有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,遭到不友好的西方记者刁难:请问总理先生,你知道中国有多少厕所吗?周总理笑了笑,不假思索地回答:两个,一个男厕所和一个女厕所。


 


要问西医一共多少种病?有人会说两千多种,也有人会说三千多种。其实基因性疾病目前就有两、三千种。随着科技的发展,随着研究生、博士生的毕业,西医的病名数量还会与日俱增。


 


但是要问中医有多少种疾病?回答会和周总理一样:两种,一种叫虚证,一种叫实证。虚证是内病,即体内阴阳失衡引起的。实证是外病,即宇宙间负能量引起的。


 


“证”和“症”


 


这两个字看似一样,实则不同。“症”是症状,而“证”则是各种症状所反映出来的人体内部动态平衡变化的根源和实质。


 


比如,感冒时会恶寒发热、鼻塞流涕、头痛咳嗽、脉浮等症状,而这些症状综合在一起就称为“风寒表证”。


 


“辨证”是根据中医学理论,对症状等病理信息进行分析,认识其病位、病性等本质,并作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。


 


 


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往往由两个因素组成。一是人体的各种基本物质,如气、血、元阴、元阳、津液等。二是各脏腑功能状态,各脏腑之间能相互协调工作,就能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。当人体的基本物质出现亏损或脏腑功能紊乱,就会出现各种疾病。


 


所以,对疾病的本质分为两大类:一类是以人体基本物质亏损为主要原因的疾病, “精气夺则虚”,称为“虚证”。另一类就是以内外邪气扰乱脏腑功能为主要原因的疾病,“邪气盛则实”,称为“实证”。


 


中医的虚证


 


中医有虚证、实证之分。弄不清虚实,你最好别碰补药和泻药。中医的虚实与我们生活中感觉到的虚实没关系。中医的虚证全是内在的,是体内阴阳失衡造成的。实证全是外因引起的。


 


“久病必虚”“虚则补之”


 


青少年很少有虚证。人到中年以后身体会发虚。老年人一般都有虚的表现。另外,“久病必虚”,长期生病的人,也必然有虚证。归根结底,虚证是体质虚弱的表现,多数是由内因引起的身体不适,所以需要进补,“虚则补之”。对于虚证,我们后面有大量的篇幅按气虚、血虚、阳虚、阴虚进行分型辨证,以及介绍各自进补的方法。


 


虚证的表现


 


凡是有人出现不发烧,却怕冷怕热;或没得病,却懒言少语、疲乏无力;或不发炎,却头晕目赤、口舌生疮、牙疼难忍;或没坏肚,却腹痛喜按、便溏、便秘等症状,基本可以判断是患了虚证。一般来说,阳虚的人怕冷,阴虚的人怕热,气虚的人乏力,血虚的人苍白。得了虚证,解剖系统是查不出原因的,应当去看中医。西医压根就治不了虚证。


 


中医的实证


 


除了虚证,其他形形色色的症状,在中医眼里大都被认为是实证。实证都有外部原因,有“外邪”入侵。


 


实证全是外来的


 


实证全是外来的,是外部原因造成的。所谓不内外因,其实还是外因。传统中医把情绪影响,把痰,把饮食,把虫等对人体的伤害称为内因。把房室伤、金刃伤、汤火伤、虫兽伤、中毒等称为不内外因。


 


三因括约,合并同类项后,中医大家秦伯未提出了十三纲要,简化了中医的病因,减少了无谓的争论。在明眼人看来,没有外部设局或刺激,人的情绪会和僧人一样稳定。说到底,情绪应归外因。另外不内外因中列举的某些因素,也缺乏硬邦邦的理由。尤其是虫子,由于食用了残留在食物中的农药化肥,人们的肚子里基本没有虫子了。按说残留量应当列入外因。中医对病因的提法应当改革,与时俱进。否则若抱残守缺,将失去说服力。


 


“实则泻之”


 


中医认为,对实证需要疏泄,所以“实则泻之”。学习中医,要记住虚、实的分类原则。任何一个病证可能是虚证,也可能是实证,更可能是虚实兼有,如体虚之人又招了外邪,就是虚实兼有。


 


中医的血瘀、痰饮、水湿等症状看起来在体内,甚至有人将它们作为遗传,列为先天体质。其实它们都是实证。瘀、痰和湿是近代人高发的疾病,既不属于寒证,也不属于热证,应当成为当代中医研究的重点。


 


判别中医“虚、实”


 


另外判别中医“虚、实”有一个简单的方法,从药的性质上判别虚实。虚证可以进补,但实证不能进补。实证会越补越坏。血瘀、痰饮、水湿只能泻不能补,故为实证。对于实证只能排泄、疏解。进一步讲,如何给病邪以出路,如何尽快将邪排出体外,别让病邪留在体内折磨自己,也正是甄别医家医术高明与否的试金石。


 


 


中医的阴、阳、虚、实、寒、热、表、里这八个字,是“八纲辨证”的精髓。阴阳为总纲,虚实反映了疾病的正邪斗争,寒热反映了疾病的性质,表里反映了疾病的位置。具体而言,虚证是内因引起的疾病,如阴虚、阳虚等。所谓“察色按脉先别阴阳”,就是要先看体质有否虚的内因。后面的寒、热、表、里四个字,多与实证(外因引起的疾病)有关,或与虚实兼有的病证有关。是实证,就要进一步区分是热证还是寒证,是在表面还是进入到体内。


 


古代中医通常又把实证分成两大类:寒证和热证。汉代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主要针对寒证。清代吴鞠通的《温病条辨》主要针对热证。现代医学定义的病毒性流感,属于中医的热证。不论虚证、实证,这些都需要通过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四诊合参来定论。八纲辨证是脏腑辨证、经络辨证、三焦辨证等其他辨证的纲,纲举目张。整个中医都是围绕着虚证或实证展开的,中医就是要解决人体中“虚虚实实”的问题。


 

熊志明 | 中医科 | 主任医师
Slide-1
4656阅读

文章 三仁汤用好了,上宣肺气,中畅脾胃,下利膀胱,湿热病邪去无踪

三仁汤这个方子,是用来治湿温之证的,具体的,湿热为患,而湿多一些,热还没有那么重的。我们现在经常拿来应对外感中的湿热证候。


 


 


 


皮肤病也比较常用,比如说这个湿疹,有的人是一看这舌苔很厚腻,但是舌苔一点不黄,这个湿疹并不要清热,而是要祛湿,祛湿的同时捎带清一下热就可以了。


 


 


如果长期用苦寒药,会伤害阳气,阳气伤了,湿邪就会更加猖獗了,因为湿为阴邪,是阳气的死对头。


 


 


 


像之前有个患者就是湿疹,用了很多清热解毒的思路都不管用,我看她舌苔虽然很厚,但是并不发黄。


 


 


 


湿气重的人,舌苔厚腻满布,铺满整个舌头,但是也有不是那么厚腻,而是薄白的,所以,共同的特征,就是舌苔满布。同时会水滑,所谓水滑就是舌苔上唾液多。如果热症重了,舌苔会有些发黄,这个时候就要增加清热的药物了。


 


 


舌苔厚腻说明湿气很重啊,热不多,祛湿为重,而不是一味清热解毒。用方是三仁汤,方子中的三仁是重中之重,你看杏仁,白蔻仁,薏仁。其中薏苡仁可健脾利水,让湿热从小便排出去,入下焦;白蔻仁可芳香化湿,止泻行气,畅快中焦;杏仁入上焦肺经,为湿邪的代谢,提供更多的动力。


 


 


 


通过开宣上焦、宣畅中焦、渗利下焦之法,以分消三焦湿热。简单的来说,就是利用药物的特性,分别从上中下三焦同时夹击湿热,从而起到祛湿热的目的。


 


 


滑石、通草、竹叶甘寒淡渗,来利湿清热,尤其是竹叶,在前面这些药祛湿的基础上,来清除热邪,湿气去掉后,热邪更容易清除,所以配合上一点竹叶即可,如果热邪重了,我们通常还会配合连翘、双花等其他药物。方子里面半夏、厚朴行气化湿,散结除满。


 


 


 


这个三仁汤几乎没有什么苦寒的药,主要是祛湿利水的药,而且有些药比如半夏厚朴白豆蔻还是温的,即便是有些寒凉的薏米,用的也是薏米的祛湿。


 

郑先月 | 中医科 | 主任医师
Slide-1
4656阅读

文章 中医的引火归元法,经典名方“引火汤”运用

中医的引火归元法,所谓引火归元法就是引导上越之火归于命门之中,主要用于浮阳上越,肾气不足之证,这类证型的主要典型症状就是上热下寒、面色浮赤、头晕耳鸣、口舌生疮等等。


 


 


 


浮阳上越之证,最重要的病因就是肾阴或肾阳衰弱后,肾主纳气的功能也随之减弱了,于是便会导致虚火上炎。


 


 


 


引火归元法常用的中药,我们可以将其像记忆公式一样背下来:熟地黄,附子,肉桂,五味子。其中熟地黄可填肾之真阴,小剂量的炮制的附子可温补肾阳,肉桂可治命门火衰,五味子可固肾纳气(还有陈士铎的引火汤)


 


 


 


先贤用五味子固肾纳气已经很悠久了,例如在《伤寒论》的“小青龙汤”,“射干麻黄汤”,“苓甘五味姜辛汤”中,就频频使用五味子来增强肾纳气的作用,通过这个作用以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,以此止咳、定喘。


 


 


 


【引火汤】组成:熟地,天麦冬,巴戟天,五味子,云苓。


 


 


 


熟地滋阴,补血。入肝、肾经。常服能使肾精更足,滋肾阴。阴足了,浮阳就不会上越,虚火就不会乱窜。


 


 


巴戟天补肾阳,强筋骨。入肝、肾经。是温补肾阳的一味好药,与肉桂一样,可以引火归元,但巴戟天补而不燥。


 


 


方子开头两味药一个滋阴,一个补阳,熟地相当于给油灯加油,巴戟天就相当于引火物,油必须要多,所以重用熟地,引火只需要一根火柴,所以轻用巴戟天。巴戟天一点火,熟地这个阴就活了起来,就能补到肾里面去。


 


 


大量的熟地与少量的巴戟天搭配,正符合阴阳之道: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阳得阴助生化无穷。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,阴得阳升而水源不竭。


 


 


 


熟地相当于给油灯加油,而巴戟天就相当于点火,油必须要多,所以重用熟地,点火只需要一根火柴,所以轻用巴戟天。巴戟天一点火,熟地这个阴就活了起来,就能补到肾里面去了。


 


 


 


李可擅用本方治肾阴下亏,龙火上燔,离位上奔,可见种种上热见证:头痛,头晕,牙痛,齿浮,鼻衄,面赤,目赤,心悸暴喘,耳鸣如潮,口舌生疮,咽痛如灼等。治以引火汤,导龙归海;或肾水寒极,逼真火浮游于上,成火不归原之证。本方加肉桂1.5g,饭丸先吞,引火归原。

谢伟光 | 中医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4656阅读

文章 不受补怎么办?中医指出:先调养好这两处,再进补也不迟

很多中老年人随着年纪逐渐变大,身体素质也逐渐下降。以前光着膀子在雨中工作,休整一夜,顶多再喝碗姜汤,身体就能恢复得很好。但是现在,天气,季节稍有变化就会感冒,而且反复发作,不易痊愈。这些其实都是体虚的表现。


 


那为什么有些人在服用了滋补食物后,身体不但没好,反而更虚弱了?这就涉及到一个中医学理论——虚不受补。今天就给大家形象地讲解一下,虚不受补是为什么,以及究竟应该怎么调理。


 


虚不受补


中医讲虚不受补,就是指患者体虚,受不了药物或食物滋补。一般表现为身体虚弱,进食补品之后出现上火、腹胀、甚至腹痛、腹泻的不适症状。


 


中医理论中虽然有“虚则补之”的说法,但是人们又怎会严格地按照医书来生病呢,因此绝大部分时候,都需要辨证施治。


 


 


虚不受补的成因


1、脾胃虚弱


 


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就是脾胃虚弱。简单来说,脾胃是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掌管着人们体内水谷精微以及水液的运化。所谓“运”,就是将营养物质运送的全身的功能;所谓“化”,就是消化吸收的功能。


 


脾胃虚弱的人群,运化能力失常,而补品又多是滋腻之品,因此难以消化吸收。未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就会积聚在胃中,腐化生热,轻者表现为上火、嗳气以及腹胀,重者完谷不化(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)、大便不成形以及腹泻等。


 


像这种情况,当务之急应该是调理脾胃,而不是盲目进食一些补品,要知道久泻非常损耗阳气,一旦身体出现阳虚症状,病情将更加棘手。


 


 


2、气血不畅


 


虚不受补的另一个原因是气血不畅。《难经·二十二难》中记载,气主呴之,血主濡之。意思就是,气有推动、激发、固摄的作用,血有营养、滋润的作用。


 


总结来说就是,气是血液在脉络中产生和运行的动力,而血液是气的载体,打个比方,气与血的关系就像司机与汽车,司机能让汽车跑起来,汽车又载着司机一起跑。因此中医又有“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”的说法。


 


那么如果司机生病了,就无人去开这辆汽车。也就是说,气运行受阻,血液也就不能正常运转,中医称此为气血不畅。气血不畅,就意味着补品中的营养成分无法及时输送到全身,从而表现出虚不受补的症状。


 


最典型临床病例就是女性月经不调,对此,大部分女性都存在一个巨大误区。总以为月经量少甚至不来,是因为体虚、少气血,于是大把大把的吃枣,甚至买各种补血之物,但是不仅病症没有改善,还上火、牙龈肿痛、生口疮等。


 


其实这种情况,首先要做的并不是补血,因为越补越堵,而是应该活血化瘀,先让气血畅通无阻,再进补也不迟。


 


 


3、补不对症


 


中医认为体虚分多种,阴虚、阳虚、血虚、气虚等等,我之前都有提及,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一种,可以去看看我之前的文章,能够辅助你自测。


 


体虚种类繁杂,因此进补应该因人而异,辨证施治。比如虚不受补的人,同时患有虚性肾病,则不用或少用桂附等温热药,只可用平补、清补之品;再比如脾胃疾病虚不受补的人,禁用人参、党参等,而应选用西洋参或者太子参等。


 


 


虚不受补的调理,大家可以看看


1、健脾养胃


 


既然脾胃虚弱是虚不受补的主因,那我们当务之急就是健脾养胃。首先,饮食多元化,均衡膳食,营养全面,容易消化,优先选择鱼肉、鸡肉等白肉(营养学上定义为脂肪含量很低的肉类),脱脂牛奶等,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,切记不可吃得太饱。


 


中医认为药不如食,追求药食同源,因此可以常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或茶饮,像茯苓、薏苡仁、荷叶、焦白术等等,适当的时候可以遵医嘱使用一些芳香化湿、开胃消食的中药,比如人参健脾丸、香砂六君子汤等。


 


2、新病不补


 


与行军作战,穷寇莫追的思想截然不同,中医认为“祛邪务尽”,对于刚患病的人群,当务之急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,绝对不能着急进补。举个例子,容易感冒、咳嗽、咳痰的患者,应该先治感冒,止咳化痰,否则过早进补,滋腻之品只会加重痰湿。


 


3、对症进补


 


治病调养最忌讳盲人过河、闭门造车。首先一定先弄清楚原发疾病究竟是什么,自己是什么体质,平时什么习惯造成的,能吃什么,不能吃什么,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。


 

邱小月 | 中医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评论(0)
加载中...
分享标题
链接标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