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精足,身体好!分享三味药,一味补肾,一味定心,一味养血

阅读 514
头像

唐学成 | 主治医师

标邦云互联网医院 中医内科

这三味药搭配使用,相互之间进行调和,相互作用,使得可以充分做到“诸虚百损,不问老少,有疾皆效”。

中医认为,肾为身体的先天之本,藏精,主骨。肾精一旦出现不足、亏虚,人体就会出现衰老、腿脚不利索。

中医还认为,精血同源,所以,一旦肾精亏虚,就也会影响血液的生成、生长,致使头发得不到滋养,就会变白、变得干枯起来,而且脸上还会长斑。

简单的来说,身体想要好,就要肾精充足、睡眠好、气血足。

今天给大家分享三味药,转于补虚,不论老少。



1、补骨脂 。

我们先来说第一味,补骨脂,它味辛、苦,性温,可补肾助阳、纳气平喘、固肾缩精、温脾止泻。
可同时补先后天之本,并且可以滋养五脏、提升我们平时所说的人身体的精气神,还可强筋骨。

2、茯苓。

第二味茯苓,味甘、淡,甘能补,淡能渗。平和的性格,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。可健脾、补益心脾、宁心安神。只有睡眠好,精神才好,气血才会充足,身体才会好。

3、没药 。

最后一味就是没药,味苦、辛,性平。可活血化瘀、消肿止痛。还可通血脉、固齿牙、长须发、用于肝血不足等。

这三味药配伍,相互之间进行调和,相互作用,使得可以充分做到“诸虚百损,不问老少,有疾皆效”。

相关产品推荐 查看更多
相关文章推荐 查看更多

文章 怕冷汗多、气不足?一方玉屏风,益气固表,提高免疫,赶走亚健康

身边总有些人老容易感冒发烧,隔三差五的就有个头疼脑热,这不舒服,那不舒服的。


这类人,春天怕风,夏天怕热,秋天怕燥,冬天怕冷


这些情况在西医上一般被称为“亚健康”状态,我们经常说是免疫力低下了。而在中医看来,就是体内正气不足


《内经》有云,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”


如果卫气不足(气虚),体表的保护力不足,外邪易从汗孔、黏膜而入,人体就容易感冒。


卫气不足,不能固摄肌表,津液外泄,也容易表现为自汗的症状。气属阳,气虚则阳不足,所以气虚的人还常会出现怕冷、怕风、汗多等症状。


那正气不足以抵挡外邪怎么办呢?


那就给身体加一道屏障吧!



今天给大家讲一方玉屏风散。


玉屏风散是由我国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,从古到今,玉屏风散的疗效持续不断,它可敛汗固表,能够通过提升人体的“正气”来帮助抵御外邪,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。


玉屏风散:防风、黄芪、白术(现有中成药)。


01、祛风邪:防风


说到防御,就得用到防风。防风异名叫“屏风”,有解表祛风的作用,是抑制风邪的重要药物。防风驱风,既能防止外界的风侵入,又能把已经侵入人体的风给赶出去。


中医有一句话叫:不患邪之不去,而患邪之复来。就是说祛邪很容易,难在哪里呢?难就难在你把它赶跑以后,它还会卷土重来。


所以防风把邪气祛除之后,咱们体内就得把气补足了,增强正气,防止敌人杀个回马枪。


02、补肺气:黄芪


卫气散发于全身,是藉由肺气的宣发来实现的。肺主皮毛,皮肤与毛发是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。


如果肺气无力宣发,则卫气无法敷布体表,易使外邪入侵。所以,补益卫气的前提,在于补肺气。


黄芪五脏皆补,且重在补肺脾之气。


药性温和不峻烈,具有补气固表、托毒排脓、生津养血、利尿生肌之功。是中医补气圣药,被李时珍誉为“补药之长”。


03、补脾气:白术


脾气虚以脘腹虚胀,神疲倦怠,食欲不振,大便溏泻为主症。


这样的人常常伴有胃炎,有些人还有胃下垂、脱肛,或有子宫下垂等,这些都属于脾气虚的表现。


白术是培补脾胃的重要药,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,与黄芪合用可有效地增强人体正气,令风邪不容易侵犯人体。



别看这个方子才三味药,有攻有守还有补给,简而精,可以益气固表,适用于肺气不足。


如果你稍微吹吹冷风,就会反复感冒,不停的打喷嚏,流鼻涕,鼻塞不通气,头晕头疼,平常还很容易出虚汗


尤其是后背和头上比较明显,干什么事都少气无力,这个时候可能就是肺气虚了,我们需要补肺敛汗固表。


出虚汗的人群,不是因为天气炎热,也不是因为运动之后,只是稍稍一动,就容易出汗,这也是体虚的症状


《灵枢》有云“卫气者,所以温分肉,充皮肤,肥腠理,司开阖者也。”说的就是大刀肌肉皮肤,小到毛孔汗孔,都是卫气所管辖范围。


卫气一旦虚弱,汗孔老是处于开泄的状态,体内的津液很容易就流出去了。这时拿玉屏风散来益气固表,也是非常适宜的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514阅读

文章 精神焦虑、神经衰弱?不是大脑问题!三味药,养心安神,补脾益气

神经衰弱了怎么办?


总是感到精力不足、反应迟钝,遇事精神紧绷、烦躁焦虑,睡眠质量也大受影响,失眠多梦、入睡困难……


对此感到很是困扰,该如何解决呢?



为什么会神经衰弱?


中医认为,这是劳力伤神导致了心脾两虚,最终引发了神经衰弱。


一般来说,神经衰弱的患者都有个“操心命”,再加上长期的紧张和高压力状态让他们变得多愁善感、心烦意乱


正所谓“心主神明、脾主思”,思虑过度的话就会阻碍气机运行,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。


脾虚运化无力,就会导致气血生化无源,血不足就不能供养于心,

心神失去濡养了,自然就神不守舍,出现失眠多梦、头昏的现象,

同时心脾两虚的患者还会有食欲不振、气短乏力、精神恍惚的表现。


所以,治疗神经衰弱就得补脾益气、养心安神


具体怎么做呢?


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养心安神,和中缓急的方子——甘麦大枣汤












妇人脏躁,喜悲伤欲哭,象如神灵所作,数欠喜伸,甘麦大枣汤主之。


(方子组成)甘草三两、小麦一升、大枣十枚。


(使用方法)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亦补脾气。


——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》 







01、小麦 


方中重用小麦,甘平,补养心气以安心神


肝属木,心属火,木生火。有句话说:“虚则补其母”,所以心虚可以补肝,而麦芽擅长补养肝气


还能敛汗止汗,补气养心,有清热效果。同时在滋养肾脏、健脾和胃方面也作用非凡。



02、甘草 


甘草性味甘平,有补养心气、和中缓急、调和药性之效。


甘草药效广泛,入心经,可以泻心火;

入脾经,可以补中益气、健脾和胃入肺经,可以祛痰止咳、清肺热


更是有调和诸药的功效,用于治疗脾胃虚弱、气短乏力、咳嗽痰多,还可用于缓解药物毒性、烈性



03、大枣 


大枣甘温质润,有调和脾胃、养血安神、益气生津之功,能“助十二经,补身中不足”。


对于身体患有的脾胃气虚能益气养血、止血,

对于身体出现的神经衰弱也有养心安神的作用。用在此处,再好不过了。


大枣记得去核,因为枣核性略燥些。


这三个药,药性都平和,适合大多数人,用以“脏躁”效如桴鼓


具有养心安神,补脾益气的作用,可调理因紧张、焦虑、忧思过度等情绪问题,造成脏腑功能失调。


常用于神经衰弱属于心脾两虚者,临床还用于更年期综合征,癔病等。



【注意】以上为中药科普内容,如有此类症状需要调理的,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应用,切勿擅自服用,以免耽误病情。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514阅读

文章 身体寒,还容易上火?2味中药,一寒一热,清火散寒,改善反复上火

身体寒,还上火,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脾胃寒湿淤堵了。


脾胃是我们人体的“气机运化枢纽”,如果寒湿阻滞了我们的脾胃气机运行,就会导致我们身体水火的运行“道路”不通,上半身的火不能下去温暖我们的身体,下半身的水液不能上去滋润我们的上身


这种状态下我们就会出现很容易上火,比如长口腔溃疡,嗓子肿疼,眼睛干涩,眼屎变多等情况。


然后去吃了清火的药,又会拉肚子,而且吃药的时候,上火就好了,药一停,病就又犯了,平常还经常手脚发冷,腰酸腿冷。



上火的症状总是长了又消,消了又长,反反复复好不了,而且手脚越来越凉


从中医上来看,这种上火的情况大多数是由于脾胃虚寒引起的。这里,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奇怪,明明是身体脾胃虚寒,为什么会引发虚火呢?


《黄帝内经》中记载:“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,人之伤于寒也,则为病热。”


这里就是讲当脾胃虚寒,体内寒气太重,会影响体内脏腑功能,也因此对阳气产生排斥,阳气浮于人的上部,从而就出现口腔溃疡、烦躁、失眠等是上火的症状。

对于脾胃寒湿淤堵的这种上火,去吃清热药,是大错特错的

病因的根本是脾胃虚寒,寒湿困阻了,再吃清热药,只会更伤害脾胃,导致寒湿更重,拉肚子,怕冷的症状越来越明显


所以,对于这种反反复复的上火,我们应该把脾胃的寒湿清掉,打通我们的水火道路,让我们身体里的阴气阳气可以畅通运行,这样才是正确的清火方式。

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出自东汉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中的小方子——栀子干姜汤,该方温通脾胃,散寒化湿

只有栀子和干姜两味药,虽然用药简单,但是药效却不简单。


01、干姜 


干姜,则是新鲜的姜经过炮制后制成的。它俩虽说都是姜,但两者的作用却不一样,

生姜擅长散表寒,常用于外感风寒。而干姜味辛性热,擅长补阳散寒,可以温中散寒,化饮散湿,回阳通脉


如果我们的脾胃又虚又寒,就会导致我们全身的水液运行失调,加重我们身上的寒湿,

所以我们要先用干姜温中散寒的功能,把脾胃这个“枢纽”修理好。


然后再针对我们中焦已经存在的寒湿,靠干姜化饮散湿的功能,把这些寒湿清出去,不再阻隔我们的“道路”。


最后再靠干姜回阳通脉的功能,让我们全身的阳气都可以在血脉,经脉里顺畅地运行,而不至于只堵在我们人体的上部,让我们一直上火。

02、栀子 


栀子性寒味苦,可入心、肺、三焦经,是一味为数不多的能清三焦之热的良药,

不管体内哪里的余火,都可以用栀子给灭掉,

对于热邪导致的口腔溃疡,面部红肿的痘痘,嗓子肿疼,眼睛发红上火等等,都有很好的作用。


而且栀子不是单一的清火,还能化湿,脾胃的湿气不止会和寒气交阻在一起,和火热邪气混在一起,也会很难消除,

所以就需要栀子这样既能清热,又能化湿的药物,而且栀子还能利尿,它可以把体内的热、火通过小便给排出去。


干姜温中散寒,栀子清热泻火,两味中药合用就可以把体寒、容易上火的问题解决。如果你也是脾胃虚寒体质,那不妨参考一下。











栀子干姜汤


本方出自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》。方由栀子(擘)十四个,干姜二两组成。上二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,温进一服。功能清上温中。









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514阅读

文章 中药伤身?​提醒​:3种中药不适合长期服用,记得告诉家里人

中医,相信大家都很了解,毕竟中医可算是博大精深、历史悠久,也因此让很多养生的朋友去了解或者学习中医学知识。


但是有很多朋友却忽略了一点,就是中医讲究对症治疗,是从根本上去解决你的问题。

而且众所周知中药副作用小,安全性也高,不过中药一定是在合理正确的范围去使用

不然,用错了也是会伤害人体健康。



为什么说中药吃错会对身体有何影响?



这是因为中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熬制才能服用,如果在熬制的过程中出现差错,比如有些草药熬制时间过长则会影响效果,

或者中药搭配过于随意,药物相克则会对脏腑带来损伤等等。所以用中药调理的朋友,都是需要清楚了解的,若一个环节出现差错,都有可能产生不好的结果。


今天就给大家分享3种不能长期吃的中药,习惯自己煎药的朋友一定要注意了,多吃可能会“伤身”!

 



01、银杏叶


说起银杏叶,大家都比较熟悉了,毕竟路边上,就经常能看到银杏树。当然也有很多朋友知道银杏是中药,它是有活血化瘀的能力,对于肺气虚引发的咳嗽有不错的效果。

因此有很多朋友去捡银杏叶、银杏果,但你可知银杏是会害人的,它不适合长期吃,为什么呢?

是因为此类中药体内有黄酮类化合物,而这种有害物质食用过多,会肠胃容易造成不适,而且银杏的副作用还是比较多的,因此不能长时间吃。

 



02、何首乌


这味药材,算是古代医生的常用药物,作用也是相当的多,听到最多的作用就是乌发


何首乌,有它的优势,却也会存在一些问题,就是在服用过程中,错吃禁忌食物,就会让它的作用转变,

例如说黑豆和何首乌一起用,两者都被说能乌发,相信有人尝试过。


但是,两样东西其实不能一起用,如果长期联合用,容易生成一种物质,这种物质就是赤首乌,

它与何首乌不同,人体长期大量摄入,易对肝肾造成损伤,希望你在食用前了解清楚。

 



03、土三七


土三七对大家来说比较陌生,但是三七,可以说是个大家熟知的中药了。为什么这里要提三七?

可不是说土三七就是三七,而是有些人群,为了降低中药成本,在调理过程中,觉得两种药材是一样的,从而选择土三七。


可是你知道,三七可做中药,而土三七却不能作为药材,为什么呢?是因为土三七这种药草中含有一种生物碱,会对肝脏造成损伤。所以,提醒大家一定要远离土三七。

以上为中药科普内容,如有此类症状需要调理的,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应用,切勿擅自服用,以免耽误病情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评论(0)
加载中...
分享标题
链接标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