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阳虚衰,力不从心?送你两味药,温肾阳,祛寒湿,还肾健康

阅读 236
头像

唐学成 | 主治医师

标邦云互联网医院 中医内科

有人存在肾虚的问题,那么肾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。肾虚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、久病及肾、劳作过度。菟丝子和熟地黄可以滋肾阳,补肾阳,解决肾阴阳两虚的问题。

我们出现肾虚的主要原因有:

1、先天不足。

由于在孕育过程中母亲营养不够,或者近亲集合,导致了出现先天肾精不足的情况,这种情况由于现代社会物质比较丰富,产前检查比较全面,发生率大大降低。

2、久病及肾。

中医讲肾是人体阴阳的根本,肝、心、脾、肺及六腑生病,如果不及时治疗,拖延下去,就会损伤人体根本,伤及肾阴、肾阳以及肾精,出现肾虚。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更为多见。

3、劳作过度。

很多男性朋友,精力旺盛,不注意节制,过分劳作,损伤肾精,导致出现腰酸腿软,头晕耳鸣的肾虚表现。

今天给大家分享两味药,滋肾阳,补肾阳,解决肾阴阳两虚的问题。

1、菟丝子。

菟丝子可以平补阴阳,既能补肾阳,又能益阴精,不燥不滞,是平补肝、肾、脾三经阴阳的良药,湿可燥,燥可润,虚可补,实可清,寒可温,热可降。无论何种体质都可以用。

2、熟地黄。

熟地黄味甘,性微温,归肝、肾经。具有滋阴补血、益精填髓等作用。凡血虚、肾阴虚及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各种证候,比如肝肾阴虚引起的骨蒸潮热、盗汗遗精、内热消渴等,以及肝肾精血亏虚引起的腰膝酸软、血虚萎黄、眩晕耳鸣等都可以用。两味药组合滋阴补阳、大补精血、适用于阴阳两虚引起的腰膝酸软、眩晕耳鸣、房劳伤肾等症。

相关产品推荐 查看更多
相关文章推荐 查看更多

文章 早起口苦?许是肝堵!分享3个中药方,疏肝祛湿清热,轻松消口苦

正常情况下,胆气以降为顺,出现这个情况主要是由于胆气不能顺降了,就会出现胆汁上逆,胆汁上逆到嘴巴里就会嘴巴苦。

为什么胆气不能顺降了呢?

常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:

一、肝火上冲。

如果你肝火太旺,胆气降不下去,肝火上冲就把胆汁带到嘴巴里去了,引起口苦。除了口苦之外,平时还会急躁易怒,甚至出现两胁的胀痛,眼睛干涩,头晕目赤,小便发黄等情况,这时候怎么办呢?我们可以参考一个丹栀逍遥丸,来疏肝解郁,平肝气,降胆气,口苦的问题就会消失了。丹栀逍遥丸:牡丹皮、栀子(炒焦)、柴胡(酒制)、白芍(酒炒)、当归、白术(土炒)、茯苓、薄荷、炙甘草。


二、胃气不降。

中医讲,胆随胃降,胃气不降,胆气当然也降不下去。胆气降不下去,胆汁上泛,上熏口中,就会口苦。那胃气为什么不降?因为肝主一身气机的升降,肝气郁会引起胃气不降,就会出现口苦,反酸,烧心,胃胀胃痛,而且还脾气很大,爱生气,生气后口苦症状就加重。这种情况可以参考一个小柴胡颗粒,有很好的疏肝和胃作用。小柴胡颗粒:柴胡、姜半夏、黄芩、党参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

三、湿气过重。

如果你平时湿气太重了,也会导致口苦,而且不仅口苦,还经常四肢困重,胃口差,腹胀腹泻,头发油等症状,这时候怎么办呢?我们可以参考一个苓桂术甘汤,健脾和胃,行气化湿,健脾,化湿,行气都有了。苓桂术甘汤:茯苓,桂枝(去皮),白术、甘草(炙)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236阅读

文章 人身诸病,始于脾虚!讲一味白术,送给脾胃虚弱的你

中医讲,脾主健运,脾虚则不能运化水湿,水湿停留体内,久之形成痰浊,并且脾又为生痰之源,

所以这些喝水都能胖的朋友即使吃得少,也容易长胖,也是我们常说的“虚胖”,

而且还特别容易乏力、没有精神、老是腹泻的情况。

再来看看吃多不会胖的朋友们,这类人往往是因胃火旺盛,刚吃下去的食物大多数还没来得及被身体吸收,就被胃火烧完了,

所以这类人不仅吃得多,容易饿,还易生病。

而造成这些的原因可都是因为脾胃气虚,运化无力所导致的,那应该怎么办呢?

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味可健脾养胃的中药——白术:

白术是一味可补虚的中药,味苦性温,可入脾、胃二经,和中益气,健脾养胃,对于脾虚诸症有不错的效果。

有很多调理脾胃的中成药比如四君子汤、归脾丸、附子理中丸等,里面可都有白术的,这也说明了无白术,补脾胃。


白术除了有补脾胃,还有燥湿利水,它可以帮助脾运转起来,将停留体内的水湿通过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。

可以改善下肢水肿,小便不利等现象。对于脾胃讲究“三分治,七分养”, 脾胃不好的人群还要从日常生活入手改善体质,比如饮食规律,平常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等等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236阅读

文章 反酸、胃痛怎么办?分享一剂金铃子散,两味药清肝火,行气止痛

中医认为,肝主疏泄,肝喜条达而恶抑郁。肝的疏通、舒畅、条达可以保持全身气机正常运行,从而调控人们的情志活动。

若肝气郁滞、气机不畅,久而久之则会导致气郁化热,热而化火,气血郁阻,肝热内生。从而表现为心烦易怒、两胁肋胀痛、反酸嗳气、口干口苦等。

这该怎么办呢?

老中医常常会借用一个经典方子来开药调理,那就是出自宋代《太平圣惠方》的金铃子散:

1、川楝子。

我们先来看看方中第一味中药川楝子,它是植物川楝的干燥果实,又叫金铃子之称,是一味泻肝火理气的中药。味苦性寒,它寒凉的性格不仅可以泄肝热,还能去除小肠、膀胱之热,引心包相火下行。

2、延胡索。

再来看看第二味中药延胡索,又叫元胡。说起它,我想没人不认识,它可是一味擅长止痛的中药。味辛,可入肝经,有辛散、活血行气、止痛的作用,它可以入血分起到活血,使气血通畅,从而疼痛自然而然就缓解了。

以上两味中药,川楝子泻肝热,延胡索活血行气,共用则疏肝理气、活血、清肝火。因肝郁化火所引起的急性胃炎、肝炎、胆囊炎等情况可以借鉴借鉴这个金铃子散方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236阅读

文章 一吃凉,肚子就难受?送你一味药,温三脏之寒,散寒止痛

饮食寒凉之后,寒邪停留在胃中,导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精微物质功能失常,

就会表现出腹胀、怕冷、呕吐、泄泻的症状。而寒性凝滞,

人体的气血运行受寒邪影响就会运行不畅,出现瘀滞,“不通则痛”,腹痛的表现也就出来了。

这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?

今天就跟大家推荐一味小茴香,不仅能健脾和胃,散脾胃之寒,还能做到上暖肝、下温肾之效。

1、上能暖肝:肝主疏泄、主藏血,寒邪入体后气血运行凝滞不通,影响肝功能发挥,肝脏受寒少腹冷痛,尤其女性还会因为气滞血瘀出现痛经现象,而小茴香可以入肝经,散寒止痛,常与行气止痛药一起配伍使用。

2、中能和胃:针对的就是虚寒气滞之证,主要就是在健脾和胃的基础上达到散寒止痛的目的,小茴香辛温入脾、胃经,有芳香开胃、温中理气、散寒止痛的作用,凡是阳气亏虚寒胃,脾胃亏虚导致寒湿停滞,水饮停胃导致的恶心反胃、呕吐反酸、消化不良等症状都可以适用。

3、下能温肾:肾主一身阴阳,寒邪属阴,阴气过盛制约阳气,阳气不足就会出现畏寒,腰膝酸软、四肢发凉、性欲降低,尿频的现象,小茴香入肾经,暖肾散寒,补肾壮阳,可调节虚实之寒,补肾之阳气之效。此外还可用于寒疝腹痛,睾丸偏坠胀痛。

由于茴香温热阳性的特点,平时体质偏热、爱出汗、怕热的人不宜服用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评论(0)
加载中...
分享标题
链接标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