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虚不分男女!一剂肾气丸,补肾助阳,远离腰酸,男女都适用!

阅读 1107
头像

唐学成 | 主治医师

标邦云互联网医院 中医内科

肾虚又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,但是一般肾阳虚更常见。

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,睡眠时间不断收到挤压,脱发、黑眼圈、食欲不振、力不从心、压力型肥胖......等日渐成为当代社会的常见现象。

这里面,就涉及到一个“肾虚”的概念。当然,肾虚又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,但是一般肾阳虚更常见

大家可能有个思维误区,认为肾阳虚一般都是男性的“专利”,其实不是这样的,女性朋友也会出现肾阳虚的症状

男女肾阳虚的5大表现,看看你有没有?

01、腰膝酸软而痛;
02、畏寒肢冷,浮肿,腰及下肢为甚;
03、无精打采,白发掉发,头晕目眩;
04、面色黧黑无泽、小便频数,清长,夜尿多;
05、舌淡胖苔白,脉沉迟。

这些症状,不论男女,如有肾虚则会出现,若要说男女症状的区别,男子肾阳虚则阳痿早泄,女子肾阳虚则宫寒不孕。

对于肾阳虚的调理,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里推荐了“金贵肾气丸”来调理肾虚,当时在这个书中,金贵肾气丸有三个名字,分别是:肾气丸、八味肾气丸、以及崔氏八味丸。

中医眼中的“肾阳虚”:

01、湿邪寒气极重 

古人认为:人之足,如树之根,湿邪寒气可以通过下肢慢慢往上走,就像树根处克服地心引力向上面的树枝树叶供应养分一样。
如何阻止湿邪“上身”,张仲景说:“脚气上入,少腹不仁”

这里的“脚气”,当然不是现在所说的真菌性脚气病,古人讲的脚气,指的是湿气太重,湿浊之气,通过足部从下往上泛,而出现的各种问题,因为是从足部下肢而起,所以叫脚气!因此,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:寒湿之气极重,少腹因此出现疼痛拘挛等问题。

接着,张仲景又指出:“虚劳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”,也就是说,肾虚导致的症状除了前面的少腹不仁、拘急,又加上了肾虚腰痛、小便不利。

02、肾虚腰痛、小便不利

那么,这小便不利到底是什么症状呢?利,就是利索、通畅的意思,小便不利,顾名思义,就是现在所说的尿频尿急尿不尽等,简单地讲,就是小便次数很多,但每次又不是那么顺畅淋漓,而且每次的量不多

然后,张仲景写出了解决办法:“短气有微饮,当从小便去之,苓桂术甘汤主之,肾气丸亦主之”。这段条文是说,当一个人体内寒湿重的时候,湿浊之气会上冲,继而蒙蔽心阳、影响呼吸。

所以,这样的人往往有胸闷气短的感觉,那么就应该把湿气从小便导出,苓桂术甘汤是可以治疗的,金匮肾气丸也可以用来治疗的。

03、腰以下及下肢浮肿、酸软

肾阳不足,则会导致下焦气化蒸腾作用失司,“肾主水”,肾阳虚衰,水液停滞,就会出现腰部以下浮肿,甚则下肢浮肿。

中医认为,人体就像一台蒸汽机,点火后,注入水,水受热变成水蒸气,推动发动机运转。

那么,肾阳就是这里的火,如果熄火了,或者火变弱了,而上面进水管的水仍在源源不断往里加,那么机器一边没法产生更多的水蒸气推动机器运行,一边又堆积了很对水分等待加热,就会形成恶性循环。

怎么办呢?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外力来打破这个循环,张仲景研制的金贵肾气丸就横空出世了。

金贵肾气丸:熟地八两、山药四两、山萸肉四两、茯苓三两、泽泻三两、丹皮三两、桂枝一两、附子一两。

这个方子,一共八味药,前面六味,就是赫赫有名的六味地黄丸,六味地黄丸这个方有多出名?

有对联可见:一把天王伞,六味地黄丸。

因此,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,药量最大的部分,是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,再加上少量的肉桂和附子,就变成了补肾阳的传世圣方!

当然,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都和以前大不相同,因此老顾在张仲景的“金贵肾气丸”基础上会重新化裁配伍,我把它叫做“肾气地黄颗粒”

考虑到部分女性朋友也存在肾虚的情况,我专门把方子分成男女两方:

男士专方:熟地黄,肉苁蓉,覆盆子,茯苓,泽泻,牡丹皮,山茱萸

女士专方:干地黄,枸杞子,山药,牡丹皮,茯苓,泽泻,山茱萸,桂枝

男士专方里面的熟地,是滋补肾精的,中医认为,精能化气,肾精化生阴阳二气,产生肾阴肾阳。
在六味地黄丸里面,药物的导向,是由肾精产生肾阴,而在我们的肾气地黄丸里面,去掉了山药,把补益肾阳的桂枝附子换成了肉苁蓉使温通化阳的效力稍稍减弱,不至于产生滋腻
再加了收敛固涩的覆盆子辅助肾精化生肾阳山茱萸补肝益脾,化生精血;泽泻、茯苓利水渗湿,并可防地黄之滋腻;牡丹皮清热,防温补而致肝中相火升动;诸药相合,温而不燥,滋而不腻,振奋肾阳,使气化复常,诸症自愈。

类似的原理,女士专方中,去掉了“引火归源”的附子,添加了枸杞来托阴,填精益髓的熟地改为滋阴补肾的干地黄,实现补益肾气、阴阳双补的功效。
相关产品推荐 查看更多
肾气地黄颗粒(女士专方)(7剂14包)
肾气地黄颗粒(女士专方)(7剂14包)
主治肾气虚弱所致带下病。症见头晕、耳鸣、腰膝酸软、带下浑浊、精神不振、畏寒怕冷等。
¥158
肾气地黄颗粒(男士专方)(7剂14包)
肾气地黄颗粒(男士专方)(7剂14包)
主治肾阳虚衰,阳痿早泄,症见:腰膝酸软冷痛,四肢不温,小便不利,房事萎靡等。
¥168
相关文章推荐 查看更多

文章 头痛欲裂!偏头痛、头顶疼?一剂茶调散,疏风止痛,专治风寒头疼

中医上,说到专治头痛的方子,有一个见效药,叫川芎茶调散。方子组成有川芎、荆芥、白芷、羌活、甘草、细辛、防风、薄荷。

川芎善长“上行头目,下行血海,旁开郁结”,不固守,它一进到体内,喜欢走来走去,它的药性可以一直走到头面上去,扩张头面部的毛细血管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头痛。

再者,川芎既能散寒,也能化瘀,消除因体内寒气、血液淤滞而引起的头痛。防风驱风,具有双重功效,既能抵御外部风寒的侵袭,又能驱散已经入侵体内的寒邪,让人体远离外界风寒的危害。

荆芥解表,解表就是发汗,通过排汗将体内的寒邪排出。荆芥一煮开,就会释放出一股清新怡人的香气,这种香气类似于薄荷或紫苏的味道,荆芥恰恰是靠着这种芬芳的气味来循环运转的。



因此,在煮荆芥时需要注意不要煮得太久,以免香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挥发殆尽,从而降低了药物的药效。

细辛能祛寒,能止痛,也能通窍,同样能止痛的还有白芷,再加上白芷还有燥湿的作用,所以中医也常常把这两味药放到治鼻炎的方子里去。

羌活具有治疗头痛、全身疼痛等症状的功效,特别是对于由风寒湿引起的疼痛具有极佳的疗效。因此,在祛风湿、止疼痛的治疗方案中,羌活往往扮演重要的角色。例如,金元名医李东垣的羌活胜湿汤。

最后用清凉的薄荷来防止风寒入里化热,再用甘草来调和一下诸药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1107阅读

文章 一见凉气就咳嗽,痰多清稀色白?分享一张祛痰方,五味药温肺化饮

给大家分享一个中医四大经典《金匮要略》里面的名方,从源头来解决痰的问题,就是张仲景的苓甘五味姜辛汤:

第一味药:茯苓--除湿。

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”,茯苓味淡,多孔,淡能利湿,孔能利尿,是一个利尿的好药,身体里面的湿气通过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,这样体内湿气就减少了,湿气少了,也就不会再凝聚成痰了。

第二味药:甘草--补脾。

而甘草这味药也可以补脾益气,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,同时调和所有药物的药性,防止伤害我们身体的正气。

第三味药:细辛--化痰。

“肺为储痰之器”,所以张仲景选择了细辛这味药。细辛入肺经,可以温肺化饮,和干姜一搭配,温肺散寒化饮的力量就加倍了。对于已经储存在肺里的痰饮,可以起到辛温发散的作用,消除痰饮。

第四味药:干姜--散寒。

干姜这味药,可以通阳散寒,嗓子里有痰,一受寒就加重,可能是因为体寒阳虚了,所以我们需要补足我们身上的阳气,把我们身上的寒气散出去,而且清稀的痰属于寒痰,需要温药来处理,干姜辛热,能起到温肺化痰的效果。

第五味药:五味子--护肺。

久咳会伤肺,且温药太多,容易耗散正气,因此,又搭配了酸味收敛的五味子,五味子是一味肺脾肾三脏同补的中药,既保障了祛痰不伤正气,酸收不留邪气,又能调理水的上中下三个源头,配合起来就能很好的解决这种稀谈问题,还能消除胸膈胀满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1107阅读

文章 月经提前、有血块!一张方子,15种中药,巧妙解决各种月经病

异常出血,中医考虑是不是有热。

是这个热邪,导致血液运行异常,形成了出血。

就女子月经而言,如果量特别大,月经量总是提前,这也考虑热迫血行。热邪,会煎熬经血。

如此一来,就会形成经血质地的粘稠,色紫,并出现血块。热邪,影响到心肝两脏,使得患者肝不藏魂,心不藏神,所以患者就会心烦、气燥。患者在血热的同时,还有气滞的问题。因为气滞,所以经前腹胀和腰痛。

气滞这个事儿,和月经有联系吗?有。月经,是耗肝血的。

肝血受损,则肝气郁滞。





这个时候怎么办?

当然要疏肝解郁,活血化瘀。

老顾在这给大家推荐一个方子——生地黄、赤芍、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枳壳、柴胡、川牛膝、醋香附、醋五灵脂、蒲黄、茯苓、白术、郁金这个方子是调经的第一方,对于女人月经推迟或月经量少有血块、或月经黯淡稀如水,闭经、痛经,只要是月经方面问题基本可以解决。

这个方子是妇科止痛第一方,能治女人腹中诸多疼痛,如经前小腹两侧痛,胸闷、乳房胀痛,脘腹胀满等等。

还是女人养心第一方,无论你是花季少女还是更年期妇女,无论你烦躁不安,紧张焦虑,无端伤感,或是情绪抑郁,长叹息,心神不宁,只要由月经引发的不良情绪,几乎都能消除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1107阅读

文章 经常便秘,拉不出又费劲?教你4个通便方,大便通畅一身轻

气候干燥,不少人会出现大便燥结难下的症状。


每次排便,都要花很大力气。憋红了,腿蹲麻了,只挤出一点空气。再使劲儿,甚至会发生肛裂疼痛甚至出血,伴随着灼热的刺痛感,非常遭罪。


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便秘,如何确定自己是否便秘,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


便秘的表现:




  • 一般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;




  • 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半小时以上;




  • 粪便硬结如羊粪状,且数量很少,排出困难;




  • 同时常伴有腹胀、胃口差、疲乏等不适症状。




【注意:如果出现下腹部胀痛、发热呕吐、便血等情况,应及时就医。】


很多人觉得,不就是便秘吗?又不是什么大病,于是放任不管。这显然是不知道便秘的严重性。


人体是一个整体,一个部位出现问题,势必会影响其他部位。


便秘事小影响却大,长期便秘,不仅会引起肛肠疾病,比如痔疮、肛裂、直肠脱垂,中老年人还会增加心梗、脑梗的发病风险,因为老年人在用力排便时或会导致血压急剧上升,进而造成中风甚至猝死。


所以,老年人出现便秘以后可不能小看,及时调理才是关键。


如何预防和缓解便秘?


对付便秘,很多人的做法是吃点泻药,或每天一支开塞露。泻药软化了大便,却也带走了肠道内的水分。长期使用,会对肠道黏膜神经损害,导致排便反应更迟钝,便秘更顽固。


预防和缓解便秘,还是得找准根源和方法。


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,排便周期延长,或周期不长,但粪质干结难解,或粪质不硬,虽有便意,而排出不畅的病证。


临床常伴腹痛,腹胀,嗳气,食欲减退等症状。


《读医随笔·方药类》载:“燥屎为津液耗虚,肠胃燥结,而屎不得下”;


《扁鹊心书·便秘》载:“老人气虚,及妇人产后血少,致津液不行,不得通流,故大便常结”;


《名医杂著》载:“证属形气病,形气俱不足,脾胃虚弱,津血枯涸而大便难尔”。


因此,阴阳气血不足均能造成排便困难。








  便秘有哪些类型? 










根据病因的不同,便秘在中医中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

一、热秘:

由于肠胃炽热,即燥热内结、耗伤津液,使大肠传导失润、大便干结而引起的便秘。好发于素体阳盛,或发热病后的人。如嗜酒、喜欢吃辛辣食物,经常吃肉、吸烟的人。

二、气秘:

有气机郁滞、通降失调,使糟粕内停、不能下行所致的便秘。多发于忧虑过度、情志不畅或久坐少动的人,经常坐办公室的人。

三、冷秘:

由于阳气虚衰、阴寒内生,致阳气不通、肠道传送无力、大便艰涩所致的便秘。

四、虚秘:

虚症所致的便秘,常见原因有劳倦、饮食内伤,或产后、病后及年老体虚,气血两亏。可以用黄氏汤加减气虚导致大肠传送无力,血虚则津液不能滋润大肠,导致大便排出困难,以致秘结不通。

虚秘分为气虚便秘,血虚便秘以及气血俱虚便秘三类,简单来说,就是身体机器老化了,身体虚弱导致的。


总之,便秘事小影响却大,及时调理才是关键。但若要了解缓解便秘有哪些好的方法,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,才能排便顺畅,轻松。

下面根据不同的病因及表现,给大家推荐4个通便调理方:

 







1.润肠通便方/增液汤加减














组成:

玄参、麦冬、生地黄、白芍、玉竹、石斛、火麻仁、柏子仁等




功效:

滋阴润肠通便。


适用于大便干结,如羊屎状,口干口渴,心烦失眠,潮热盗汗,腰酸膝软,体型偏瘦,头晕耳鸣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

注意:

孕妇禁用;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(包括川乌、草乌、附子)
















清热通便方/《伤寒论》麻子仁丸加减











组成:

火麻仁、白芍、枳实、大黄、姜厚朴、柏子仁、生地黄、玄参




功效:

·火麻仁润肠通便,白芍养阴敛津,柔肝理脾,生地黄、玄参既清热,又能养阴生津。

·大黄苦寒泄热,攻积通便;枳实下气破结;厚朴行气除满,共用加强降泄通便之力。

·攻润结合,以达润肠、通便、缓下之功。


适用于大便干结,伴有腹胀,口干口渴口臭,小便短赤,面红身热等属于肠胃积热证人群。




注意:

孕妇禁用,哺乳期慎用;本方不宜长期使用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.补气通便方
/黄芪汤加减












组成:

炙黄芪、党参、陈皮、火麻仁、柏子仁等




功效:

补气润肠,健脾升阳。


适用于粪质并不干硬,也有便意,但临厕排便困难,需努挣方出,挣得汗出短气,便后乏力,体质虚弱,面白神疲,肢倦懒言,舌淡苔白,脉弱。


注意:

孕妇禁用。














3.养血通便方/润肠丸加减











组成:

当归、生地黄、火麻仁、桃仁、枳壳、玄参、柏子仁等


功效:

养血润肠


适用于大便干结,排出困难,面色无华,心悸气短,健忘,口唇色淡,脉细。


注意:

孕妇禁用。








另外需要注意的是:




1、虚弱便秘患者,排便时应采用坐式大便器为宜,勿使临厕久蹲,以防用力努挣而致虚脱。


2、经常性便秘者,不应有服药排便的依赖思想。


要从多方面调治,如:

坚持体育锻炼,适当腹部按摩;

注意饮食调节,多吃水果蔬菜;

保持心情舒畅,按时蹲厕排便,


均有利便秘的改善哦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评论(0)
加载中...
分享标题
链接标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