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医大师李佃贵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

唐学成 | 主治医师
标邦云互联网医院 中医内科
国医大师李佃贵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
李佃贵,第三届国医大师,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、教授。李佃贵提出浊毒理论,在治疗的脾胃肝胆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。现将李佃贵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介绍如下。
病因病机
李佃贵认为病因多是浊毒内蕴,因六淫伤中,或者情志不遂,或者饮食不适而内伤脾胃,中焦失司,气机郁滞,逆乱失和,脾胃不能升清降浊,则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湿滞日久化生热毒,湿热毒邪互结而酿生浊毒。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复杂,但是脾胃升降失调是重要病机,而浊毒是本病发病和病机演变的关键。同时肝主疏泄,助脾运化,有助于脾胃气机的升降,若肝失于疏泄,气机不畅,必易导致浊毒中生,故采用和胃降逆,化浊解毒方治疗该病时,还需兼顾疏肝理气。并且在临床上见到的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除了有反酸烧心,胸骨后疼痛这些典型症状还有类似的舌象脉象,舌红苔薄黄腻,脉弦细滑,这些都是浊毒内蕴的重要表现。
治疗经验
化浊解毒是本病基本治疗大法,化浊解毒包括清热化浊解毒,健脾除湿解毒,攻毒散浊解毒等截断浊毒生成之法,还有通腑泄浊解毒等给邪以出路之法。
清热化浊解毒:选用黄连、半边莲、半枝莲、白花蛇舌草等清热祛湿解毒。清热化浊解毒可从发病的来源上遏制浊毒的产生和传变。代表方剂有黄连解毒汤等。
健脾除湿解毒:选用茯苓、白术、扁豆、山药等健脾除湿解毒,脾胃为后天之本,故健脾除湿为化浊解毒的治本之法。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。
攻毒散浊解毒:选用水蛭、蜈蚣、土鳖虫、全蝎等有毒之品攻毒散浊解毒。浊毒已成,久居体内,毒陷邪深,胶结固涩,需要以毒攻毒,活血通络,故用有毒之品,以毒攻毒。
通腑泄浊解毒:选用枳实、厚朴、大黄等荡涤腑气以泄浊解毒。六腑以通为用,以降为顺。浊毒内停日久,可致腑气不通,邪滞壅盛,故可以通过通腑泄浊将浊毒排出体外。
▲枳实
典型医案
患者,男,时年52岁。于2022年5月19日因“反酸烧心,兼有胸骨后疼痛半月余”就诊。患者于20天前,因饮食不节出现反酸烧心,便在2022年5月1日当地医院门诊就诊,检查电子胃镜示:反流性食管炎。病理示:慢性萎缩性胃炎。后患者经过药物治疗(具体用药不详),效果欠佳,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,前来就诊。刻下反酸烧心、嗳气,偶有胃痛、胸骨后疼痛、胃胀,纳可,寐可,大便日行1次,质稀,舌红苔薄黄腻,脉弦细滑。
诊断:(肝胃不和,浊毒内蕴型)吐酸症(西医为反流性食管炎)。
治法:疏肝和胃,理气制酸,化浊解毒
方药:半枝莲15g,白花蛇舌草15g,鸡骨草15g,茵陈15g,黄连15g,苦参15g,厚朴12g,枳实12g,百合15g,乌药9g,当归12g,川芎9g,白芍30g,白术9g,茯苓12g,三七粉2g(冲服),丹参12g,水蛭9g,地龙9g,鸡内金12g,生石膏30g,瓦楞子20g。14剂,日1剂,水煎取汁400ml,早晚分服。
6月2日二诊:患者反酸烧心、胃痛减轻,偶有嗳气,大便日1次,微成形,舌红苔薄黄,脉弦滑。原方基础上去枳实、厚朴,加入内金12g,炒莱菔子15g,香附12g,三七改6g。14剂,日1剂,水煎取汁400ml,早晚分服。
14天后,痊愈。
▲香附
按: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,为反酸、吐酸、胸骨后烧灼疼痛、烧心、恶心、呕吐、呃逆等不适就诊,其临床症状较复杂,但有一个重要的症状值得注意,就是“酸”。“酸者,肝木之味也。由火盛制金,不能平木,则肝木自甚,故为酸也。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。或言吐酸为寒者,误也。又如酒之味而性热……烦渴呕吐,皆热证也;其吐必酸,为热明矣。”(《素问玄机原病式·六气为病·吐酸》)。此段话深刻地说明了此病的中医临床诊断,属“吐酸”范畴。在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中就有“诸呕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属于热”“诸逆上冲,皆属于火”的记载,提出了火、热为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原因,也是浊毒形成的重要原因,故用茵陈、黄连、苦参、半枝莲、白花蛇舌草、鸡骨草,此六药合用,清热燥湿,化浊解毒之效尤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