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

唐学成 | 主治医师
标邦云互联网医院 中医内科
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
良春,首届国医大师、著名中医内科学家,曾为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、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。朱老治学严谨,医术精湛,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,先后研制了“益肾蠲痹丸”、“复肝丸”、“痛风冲剂”等中药新药,现将其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总结如下.
辨证用药经验
常用药:以土茯苓、萆薢、薏苡仁、威灵仙等泄浊解毒之品,配伍赤芍、地鳖虫、桃仁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,促进湿浊泄化,溶解瘀结,推陈致新,增强疗效。
典型病例
卫某,男,时年67岁,初诊:2013年10月10日。
主诉:四肢多关节反复红肿热痛8年,加重1月。患者8年前出现四肢多关节红肿热痛,经江苏南通通州区人民医院查血尿酸升高,诊断为 “痛风性关节炎”,予别嘌醇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,疼痛缓解后自行停药,后症情反复。双足踝逐渐出现数枚大小不等痛风石,疼痛剧烈,间断服用止痛药治疗,病情迁延反复。1年前双足踝痛风石破溃,溃疡面未能得到控制,经久不愈,并出现下肢皮肤紫暗发黑,1月前双足红肿热痛加重,局部皮肤紫黑,破溃处流出暗红色恶臭液体,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建议截肢,患者拒绝。
刻下:双足红肿热痛伴皮肤紫暗发黑,局部可见5个大小不等的溃疡面,最大8cm×6cm,最小6cm×5cm,侵及肌层,可见及筋骨,伴暗红色液体流出,恶臭难闻,纳少,夜寐不佳,二便自调,舌淡红衬紫,苔黄厚腻,脉细弦,趺阳脉细沉。查:T:37.3℃,神清,精神萎靡,面色无华,心肺及腹部未见明显异常,双侧近端指间、腕及足趾关节多发痛风石,压痛(++),局部扪之有灼热感,活动不利。
证属“浊瘀痹”范畴,患者老年男性,饮食不当,脾肾失调,致使浊瘀胶凝,痹阻经络, 发为肿痛。入院诊断:(脾肾亏虚,浊瘀胶凝型)浊瘀痹(西医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,双下肢坏疽伴感染)。予低嘌呤饮食,以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,清创消毒隔日1次。
中医以调益脾肾,泄浊化瘀为大法,予中药汤剂、浓缩益肾蠲痹丸、痛风颗粒口服,生肌膏加协定15号外敷;丹参川芎嗪活血通络,参附注射液扶正益气。中医辨证处方:痛风汤加补骨脂30g,生黄芪80g,泽兰30g,泽泻30g,制附片14g,干姜3g,细辛10g,生半夏15g(加姜3片先煎),乌梢蛇15g,生水蛭6g,鬼箭羽30g,炒知母10g,陈胆星30g,金银花30g,玄参30g,虎杖30g,当归15g,怀牛膝15g,生薏苡仁45g,炒黄柏15g,凤凰衣8g,每日1剂。
二诊(2013年10月16日):患者双足红肿热痛仍作,换药时见溃疡面脓性分泌物减少,伴暗红色液体流出,恶臭难闻,纳少,夜寐不佳,二便自调,无发热咳嗽,舌淡红衬紫,苔黄厚腻,脉细弦。查血常规基基本正常,595μmol/L,CRP:45.2mg/L。笔者查房后指出:患者双下肢痛风结石因破溃后经久不愈,致使双侧足踝处大面积溃疡面,深达肌层,治疗上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,及时局部清创消毒,积极抗感染治疗,防止菌血症及败血症的发生。守方继进,嘱患者清淡饮食,肢体适当活动,防止血栓形成。
三诊(2013年10月24日):患者双足红肿热痛已明显改善,溃疡面局部已有新生肉芽长出,无脓性分泌物,面积较入院时有所缩小,最大7cm×5cm,舌淡红衬紫,苔黄厚腻,脉细弦。守方。
四诊(2013年10月27日):患者双足肿痛明显好转,唯感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腻,边有齿痕,脉细弦。溃疡面周围新生肉芽,一小溃疡基本愈合,查ESR:53mm/h,肝功能正常,血尿酸:479μmol/L,CRP:33.2mg/L,患者症状及辅助检查均较前明显好转,现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腻,边有齿痕,脉细弦,创口愈合缓慢,考虑兼有阳气亏虚之象,故取阳和汤之义,以益气温阳,祛腐生肌,处方:痛风汤加补骨脂30g,生黄芪100g,泽兰20g,泽泻20g,生水蛭6g,乌梢蛇15g,制附片14g,干姜3g,细辛15g,生半夏(加生姜3片,先煎半小时)22g,鬼箭羽30g,陈胆星20g,炒知母10g,金银花30g,玄参30g,虎杖30g,当归20g,怀牛膝15g,生薏苡仁45g,炒黄柏15g,凤凰衣8g,鹿角胶8g(烊化),7剂,常法煎服。
五诊(2013年11月3日):患者双下肢破溃面积渐缩小,足背部溃疡面愈合,肿痛已消,舌淡苔白腻,脉细弦。剩余4个溃疡面,最大6cm×5cm,最小3cm×4cm,无脓性分泌物,血常规正常,ESR:28mm/h,尿酸:408μmol /L,CRP:12.4mg /L,予停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