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爱民教授_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-麻黄附子干姜汤

唐学成 | 主治医师
标邦云互联网医院 中医内科
麻黄附子干姜汤不仅用于慢性荨麻疹,银屑病、湿疹等疑难顽症表现为本证候者不在少数,均可辨证使用。
患者男,36岁。2020年9月30日初诊。
全身出风团、瘙痒5月余。
5个月前出差后全身出风团,痒。曾于外院就诊,予中药汤剂,配合盐酸司他斯汀片、氯雷他定片,病情时轻时重。现每日出风团,伴瘙痒,早晚加重,患者面黄,纳可、眠差,自觉口渴,二便调。舌质偏淡,苔薄白腻,脉弱。
西医诊断:慢性荨麻疹
中医诊断:瘾疹
证型:营卫不和兼表虚湿蕴
治法:调和营卫,固表化湿
【辨证论治】
西医诊断:慢性荨麻疹
中医诊断:瘾疹
证型:营卫不和兼表虚湿蕴
治法:调和营卫,固表化湿
拟方如下:
生黄芪 20g 桂 枝 20g 云 苓 30g 白芍 20g 生 姜9g
白豆蔑 9g大枣 15g 炙甘草 10g 白鲜皮 30g 炒苍术 15g
15 付,水煎服
二诊:
风团明显减少,每天出几个。舌偏淡,苔薄白腻,脉可。阳弱湿蕴明显,以温通除湿为主。原方去白芍,适当调整。
三诊:
药后风团多日未出,但奥洛他定片减为每日1片后,少许风团出。舌淡红,苔薄白稍腻,脉左弱右沉。
四诊:
风团基本未出,遇冷好发,畏寒,纳可,大便溏,舌淡苔薄白腻,脉可。脾阳虚兼有表寒,改用温脾解表法。
药后风团未出,西药已停服,偶尔轻痒,大便正常,舌偏淡,苔薄白腻,脉可。中药上方加减又服月余,风团已二月未出,治愈停药。随访至今未见复发。
【按语】
风团伴瘙痒1周内至少反复发生2次以上,发作病程不低于6周即可判定为慢性荨麻疹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肥大细胞激活并释放组胺和其他促炎递质是发病的核心环节,但具体机制尚未清楚。治疗上常以抗组胺药、糖皮质激素、免疫抑制剂、奥马珠单抗等为主要治疗手段,但停药即发,难以得到长期缓解。
慢性荨麻疹属中医“瘾疹”、“赤白游风”范畴。
本例患者初诊舌偏淡,苔薄白腻,脉弱,系桂枝汤兼表虚夹湿证,故以桂枝汤加生黄芪益气固表,加苍术、茯苓、白豆蔻燥湿化湿,白鲜皮除肌肤之湿热。服药半月后风团明显减少,脉已不弱,阳弱湿蕴明显,处方改为桂枝去芍药汤加健脾除湿与祛风胜湿之品,因患者愈病心切,加西药奥洛他定片口服。
三诊风团多日未出,但奥洛他定片减为5mg/d后风团少许出,舌质转淡红,脉左弱,仍属营卫不和兼表虚证,再次采用桂枝汤加黄芪等,西药调整为早晚各半片。服药三周,风团基本未出,但患者自述风团遇冷好发,且畏寒,大便溏,舌质转淡,苔薄白腻,根据舌脉及症状之变化,证属脾阳虚兼有表寒,治法改为温脾解表法,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去细辛,加干姜温脾,形成温脾解表之法,炒白术、茯苓、砂仁、炒山药、大枣、炙甘草健脾除湿合营,地肤子除肌肤之湿热且止痒,奥洛他定减为每日1/4片,连续服药25副,风团一直未出,西药停服后风团仍未出。原方加减又续进月余,风团已两月未发而愈。
该患者初诊至三诊表现为营卫不和兼表虚脾湿证,治疗有效,但不能完全控制风团,至第四诊则表现为脾阳虚兼表寒证,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,细辛易为干姜后,刘爱民教授称为麻黄附子干姜汤,适用于脾阳虚兼表寒证,疗效良好。就当下而言,非常实用。因当今人们好逸恶劳,饮食肥甘较多,但活动较少,阳虚气虚者十分多见,已经形成群体一般的体质特征,所谓“盛世多虚”。麻黄附子干姜汤不仅用于慢性荨麻疹,银屑病、湿疹等疑难顽症表现为本证候者不在少数,均可辨证使用。
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所涉及到各类药方、验方仅做信息分享,不作为医疗建议、推荐或指引。
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。
如需中医调理,可点击文章内的医生咨询,或者添加医助微信:zk13016053969,提供更多信息后给您更针对性的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