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气重百病生!张仲景千古祛湿第一方,温阳化饮利湿,断湿气之源

阅读 1018
头像

唐学成 | 主治医师

标邦云互联网医院 中医内科

湿邪的狡猾之处在于它不张扬,它是悄无声息地侵入你的体内,等到你察觉时,却为时已晚。它已经攻破了你的脾胃,占领了你的五脏六腑,蔓延到了你身体的每一条经络,每一个穴位。而且,湿邪从来

千寒易去,一湿难除。湿气如油入面,油和进了面里,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,那简直是“蜀道难,难于登青天”。

湿邪的狡猾之处在于它不张扬,它是悄无声息地侵入你的体内,等到你察觉时,却为时已晚。它已经攻破了你的脾胃,占领了你的五脏六腑,蔓延到了你身体的每一条经络,每一个穴位。

而且,湿邪从来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,他会找帮手,比如和风邪合作就是风湿,与寒邪合作就是寒湿,与火邪合作就是湿热,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病症。

 

日常生活中,你有没有感觉胸口闷得慌,有时还咳嗽,严重时候还会上不来气;总是感觉身体困重,没有精神,容易犯困;还经常拉肚子,平时口水也比较多,每天早上或者午休的时候醒来枕头上全是水……

早上醒来还感觉身体有点肿,全身都胖了一圈。有时候还会感觉头晕目眩的,食欲也不好,伸出舌头一看,舌体胖、舌苔又白又腻,可能两边还有齿痕……

这都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!

那么,这种湿气是怎么产生的?随着交通愈加便利,人们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,再加上经常吹空调,饮食油腻,喝冷饮等,容易产生寒湿,同时,如果脾胃虚弱,也是会产生湿气的。
如果你有上述症状,那就需要祛湿了!
而中国人的湿气只有医圣张仲景才懂,张仲景深谙湿气的本质,于是开出一个方子,成为祛湿的鼻祖方,我们平时所见的方子都是在这个祛湿方基础上加减而来。
它就是《苓桂术甘汤》,出自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。
组成:茯苓12g,桂枝(去皮)9g,白术、甘草(炙)各6g。
用法: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张仲景说这个方子治疗什么病呢?
第一个治疗“心下逆满”。心下就是脾胃这个部位,逆满就是脾胃水湿太多了,有一种上逆的感觉,比如喝点水就想打嗝或者呕吐。
第二个治疗“气上冲胸”。意思就是说湿气太多了,不能气化成津液,到胸部这个位置受到了阻挡,于是就有一种气冲到胸部,很膈应的感觉
第三个治疗“起则头眩”。蹲久了站起来头晕正常,很多人都有,但是如果刚蹲下就站起还头晕的话就是湿气太重的原因。当然也有单纯血虚的原因。但如果湿气太重,脑部气血就相对不足,因为有一部分被湿气占据了,所以起身的时候会导致脑缺血从而头晕。
第四个治疗“身为振振摇”。走路的时候身体摇晃,需要扶着墙走。为什么会摇晃呢?可以想象一下,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会摇晃,身体里面的水湿多了,身体就好比小舟,摇摇晃晃的
以上四个症状是苓桂术甘汤的主攻方向,当然,远远不止这些。放到今天来说,只要体内有湿气,尤其是中焦脾胃有湿气都可以用这个方子。中焦脾胃有湿气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呢?显著特点就是舌头又胖又大,口水多。
《苓桂术甘汤》组成:茯苓12g,桂枝(去皮)9g,白术、甘草(炙)各6g。
01、茯苓 
茯苓祛湿是比较缓慢的,用的是它的甘淡之性,茯苓不像薏米那么猛烈,茯苓利湿是往下走的,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、人体多余的、不需要的、乱窜之水,通过下焦以小便的形式排出。
02、桂枝 
桂枝,张仲景最拿手的一味药,他在许多治水治湿的方子里都有用到它。
桂枝,温阳行水,化气利水。和茯苓搭配可加强温阳行水的功效。主要治疗我们身体上由阳虚水液停聚所引起的手脚冰凉,水肿,胸闷等症状。
桂枝好比太阳,它能够气化中焦脾胃的水湿,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,让这些水蒸气滋润我们身上的每一寸肌肤,每一个毛孔。
03、白术 
白术也是健脾祛湿的高手,只不过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,走到哪里去呢?走到中焦脾胃。所以它是生脾土之药,土能制水,所以白术气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湿,把它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。
白术和茯苓同用会加强健脾,祛湿的功效,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同时它还可以治疗脾虚引起食欲不振,流口水等症状。
04、炙甘草 
炙甘草在甘草的基础上烤制或者蜜制,去掉了甘草清热解毒之效,增加了补中益气的效果,调和诸药,防止大量的津液流失
最后,我们来总结一下苓桂术甘汤,简单4味药,健脾祛湿,从根上断绝湿气
茯苓利湿,从脾胃往下走,把我们的湿气从小便排出去;
桂枝渗湿,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,让我们的湿气从体表毛孔渗出去;
白术燥湿,从脾胃往上走,升发清阳,把我们身体可利用的水气化成水蒸气。
炙甘草稳固脾胃,调和这些药物,让它们发挥更好的药效。
四味药一起用不仅可以消散痰饮,还能输布津液,健脾利水,除掉体内湿气。
相关产品推荐 查看更多
相关文章推荐 查看更多

文章 经常便秘,拉不出又费劲?教你4个通便方,大便通畅一身轻

气候干燥,不少人会出现大便燥结难下的症状。


每次排便,都要花很大力气。憋红了,腿蹲麻了,只挤出一点空气。再使劲儿,甚至会发生肛裂疼痛甚至出血,伴随着灼热的刺痛感,非常遭罪。


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便秘,如何确定自己是否便秘,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


便秘的表现:




  • 一般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;




  • 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半小时以上;




  • 粪便硬结如羊粪状,且数量很少,排出困难;




  • 同时常伴有腹胀、胃口差、疲乏等不适症状。




【注意:如果出现下腹部胀痛、发热呕吐、便血等情况,应及时就医。】


很多人觉得,不就是便秘吗?又不是什么大病,于是放任不管。这显然是不知道便秘的严重性。


人体是一个整体,一个部位出现问题,势必会影响其他部位。


便秘事小影响却大,长期便秘,不仅会引起肛肠疾病,比如痔疮、肛裂、直肠脱垂,中老年人还会增加心梗、脑梗的发病风险,因为老年人在用力排便时或会导致血压急剧上升,进而造成中风甚至猝死。


所以,老年人出现便秘以后可不能小看,及时调理才是关键。


如何预防和缓解便秘?


对付便秘,很多人的做法是吃点泻药,或每天一支开塞露。泻药软化了大便,却也带走了肠道内的水分。长期使用,会对肠道黏膜神经损害,导致排便反应更迟钝,便秘更顽固。


预防和缓解便秘,还是得找准根源和方法。


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,排便周期延长,或周期不长,但粪质干结难解,或粪质不硬,虽有便意,而排出不畅的病证。


临床常伴腹痛,腹胀,嗳气,食欲减退等症状。


《读医随笔·方药类》载:“燥屎为津液耗虚,肠胃燥结,而屎不得下”;


《扁鹊心书·便秘》载:“老人气虚,及妇人产后血少,致津液不行,不得通流,故大便常结”;


《名医杂著》载:“证属形气病,形气俱不足,脾胃虚弱,津血枯涸而大便难尔”。


因此,阴阳气血不足均能造成排便困难。








  便秘有哪些类型? 










根据病因的不同,便秘在中医中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

一、热秘:

由于肠胃炽热,即燥热内结、耗伤津液,使大肠传导失润、大便干结而引起的便秘。好发于素体阳盛,或发热病后的人。如嗜酒、喜欢吃辛辣食物,经常吃肉、吸烟的人。

二、气秘:

有气机郁滞、通降失调,使糟粕内停、不能下行所致的便秘。多发于忧虑过度、情志不畅或久坐少动的人,经常坐办公室的人。

三、冷秘:

由于阳气虚衰、阴寒内生,致阳气不通、肠道传送无力、大便艰涩所致的便秘。

四、虚秘:

虚症所致的便秘,常见原因有劳倦、饮食内伤,或产后、病后及年老体虚,气血两亏。可以用黄氏汤加减气虚导致大肠传送无力,血虚则津液不能滋润大肠,导致大便排出困难,以致秘结不通。

虚秘分为气虚便秘,血虚便秘以及气血俱虚便秘三类,简单来说,就是身体机器老化了,身体虚弱导致的。


总之,便秘事小影响却大,及时调理才是关键。但若要了解缓解便秘有哪些好的方法,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,才能排便顺畅,轻松。

下面根据不同的病因及表现,给大家推荐4个通便调理方:

 







1.润肠通便方/增液汤加减














组成:

玄参、麦冬、生地黄、白芍、玉竹、石斛、火麻仁、柏子仁等




功效:

滋阴润肠通便。


适用于大便干结,如羊屎状,口干口渴,心烦失眠,潮热盗汗,腰酸膝软,体型偏瘦,头晕耳鸣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

注意:

孕妇禁用;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(包括川乌、草乌、附子)
















清热通便方/《伤寒论》麻子仁丸加减











组成:

火麻仁、白芍、枳实、大黄、姜厚朴、柏子仁、生地黄、玄参




功效:

·火麻仁润肠通便,白芍养阴敛津,柔肝理脾,生地黄、玄参既清热,又能养阴生津。

·大黄苦寒泄热,攻积通便;枳实下气破结;厚朴行气除满,共用加强降泄通便之力。

·攻润结合,以达润肠、通便、缓下之功。


适用于大便干结,伴有腹胀,口干口渴口臭,小便短赤,面红身热等属于肠胃积热证人群。




注意:

孕妇禁用,哺乳期慎用;本方不宜长期使用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.补气通便方
/黄芪汤加减












组成:

炙黄芪、党参、陈皮、火麻仁、柏子仁等




功效:

补气润肠,健脾升阳。


适用于粪质并不干硬,也有便意,但临厕排便困难,需努挣方出,挣得汗出短气,便后乏力,体质虚弱,面白神疲,肢倦懒言,舌淡苔白,脉弱。


注意:

孕妇禁用。














3.养血通便方/润肠丸加减











组成:

当归、生地黄、火麻仁、桃仁、枳壳、玄参、柏子仁等


功效:

养血润肠


适用于大便干结,排出困难,面色无华,心悸气短,健忘,口唇色淡,脉细。


注意:

孕妇禁用。








另外需要注意的是:




1、虚弱便秘患者,排便时应采用坐式大便器为宜,勿使临厕久蹲,以防用力努挣而致虚脱。


2、经常性便秘者,不应有服药排便的依赖思想。


要从多方面调治,如:

坚持体育锻炼,适当腹部按摩;

注意饮食调节,多吃水果蔬菜;

保持心情舒畅,按时蹲厕排便,


均有利便秘的改善哦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1018阅读

文章 肾为气之根,一个方子三味药,帮你补肾纳气

虚了”,可能是现代人经常被调侃的一个点,很多人稍微活动一下就觉得很累,这多半是因为气虚了,也就是体内气不足了,但是用了很多补气的药物效果却不太好,这是因为没有搞清楚气虚的根。


中医常说“肺为气之主,肾为气之根”,所以当我们肺气虚时会经常感觉到乏力气喘,有时候还会有干咳无力,稍微一运动以后浑身大汗淋漓,这时候只补肺气效果一般,因为肺气虚的时间长了会影响到肾,导致肾气亏虚,进而出现肾不纳气的症状。


肺属金,肾属水,金生水,肺为肾之母,这个叫作“母病及子”。肾不纳气,就是肾无法吸收进入体内的气体,所以平常总会觉得呼的气比吸进去的气少,还总感觉腰膝酸软,伴有遗精尿频的症状。


中医理论中,我们体内的五脏是相互影响的,其中一个脏腑出现问题要考虑从多方面治病,想要改善气虚的症状要考虑从肾入手。


三味安肾丸


三味安肾丸出自《医学人问》由破故纸(补骨脂)、小茴香、乳香组成,主要治疗肾气不得归元之证。
三味药各等分,磨成药末,加蜜做成药丸,空腹时用盐水服下。


破故纸又叫补骨脂,可以把肾气补回来,让肾恢复纳气的功能,这样下来腰膝酸软这些症状也能得到改善,肾气虚弱时不能固摄,容易出现尿频、遗精的症状,用补骨脂以后也能加强肾的封藏功能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1018阅读

文章 问医生丨十种中成药治疗肾阴虚很有效,哪个适合我

肾脏的免疫力低下,会导致肾脏的微循环堵塞、肾络不通的现象,如果有头晕、腰膝酸软、睡眠差、恶心腰酸、燥热、盗汗、虚汗、耳鸣等症状,这都是肾阴虚的表现,所以我们要了解症状来决定肾阴虚吃什么 药。


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有很多,一般工作强度大、加班熬夜,压力大的人为肾阴虚在高发人群,但是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选择,临床上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、知柏地黄丸、杞菊地黄丸、左归丸、大补阴丸等,常用中药有龟板、黄精、百合、山萸肉、鳖甲、女贞子、枸杞子、五味子等,下面中药大全小编介绍20种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。


10种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
1、杞菊地黄丸


杞菊地黄丸具有有滋肾养肝的功效,治疗肝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。杞菊地黄丸含有枸杞、菊花,枸杞补肾益精、养肝明目,菊花可清利头目。


2、六味地黄丸


六味地黄丸是民间很流行的一种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。它里面含有熟地黄,淮山药,山茱萸,丹皮。针对的主要症状是阴性肾虚亏损所致的眩晕,阴虚潮热,虚火牙痛,小儿发育不良等病症。六味地黄丸有几种不同的剂型,如水蜜丸(可每次服用6克)、小蜜丸(可每次服用9克)、大蜜丸(可每次服用1丸)、软胶囊(可每次服用2粒)等。肾阴亏损证患者可任选一种六味地黄制剂进行服用,应每日服2次、脾肾阳虚者不慎用。


3、麦味地黄丸


麦味地黄丸是六味地黄丸加入五味子、麦冬而成,以增强六味地黄丸的养阴生津、敛肺涩精之效,专治肺肾阴虚所致的肺痨、喘咳、遗精、肾阴虚的肺结核、糖尿病、肺心病等患者。每日服2次,感冒患者慎用。


4、左归丸


左归丸的主要成分为熟地黄、山药、龟板胶、鹿角胶、枸杞子,主要针对阴性肾虚不足,腰膝酸软,盗汗,神疲口燥等病症。适合有头晕目眩、腰酸腿软、遗精滑泄、自汗盗汗、口燥咽干等症状的真阴不足证患者服用。每日服2次需要注意的是,左归丸是纯补之剂,久服易滞碍脾胃、对食欲有影响,不宜长期服用。


5、河车大造丸


河车大造丸的功效为滋阴清热、补肾益肺,针对虚劳咳嗽、骨蒸潮热、盗汗遗精、腰膝酸软等症状的肺肾阴亏证病人服用。河车大造丸的药效比麦味地黄丸更强,其用法同六味地黄丸。口服,水蜜丸一次6克,小蜜丸一次9克,大蜜丸一次1丸,一日2次。


6、知柏地黄丸


知柏地黄丸再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知母、黄柏组成,滋阴清热的功效。针对潮热、盗汗、口干、咽痛、肾阴虚的肺结核、糖尿病、肺心病等患者,小便短赤等症状的阴虚火旺证患者服用。肾阴不足兼有舌苔黄腻、小便短赤等下焦湿热症状的患者也可选用该药进行治疗,其用法同六味地黄丸。但是知母、黄柏性寒,脾胃虚弱者慎用,以免伤害脾胃。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


7、七味都气丸


七味都气丸具有补肾纳气、涩精止遗的功效,适合有呼多吸少、喘促胸闷、久咳咽干气短、遗精盗汗、小便频数等症状的肾不纳气证患者服用。七味都气丸的用法是:每次服9克,每日服2次。需要注意的是,因外感咳嗽而引起的气喘患者忌服该药。


8、大补阴丸


大补阴丸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。该药是针对阴虚火旺证患者而配制的,其方剂中同时使用了滋阴药和降火药,但以滋阴药为主。大补阴丸适合有潮热、盗汗、咳嗽、咳血、耳鸣、遗精等症状的阴虚火旺证患者服用。该药的用法是:每次服6克,每日服2~3次。有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肝病、糖尿病、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。



9、归芍地黄丸


归芍地黄丸具有滋肝肾、补阴血、清虚热的功效,适合有头晕目眩、咽干、耳鸣、午后潮热、腰腿酸痛、脚跟疼痛等症状的肝肾两亏、阴虚血少证患者服用。在临床上,归芍地黄丸经常用于治疗属于肝肾阴虚证的月经不调。该药每次服1丸,每日服2~3次。同样阳虚血寒症忌用。


10、二至丸


二至丸具有补益肝肾、滋阴止血的功效,适合有眩晕耳鸣、咽干鼻燥、腰膝酸痛等症状的肝肾阴虚证患者服用。在临床上,二至丸还常用于治疗属于血虚证的各种妇科病(如月经量多等病症)。该药的用法是:每次服9克,每日服2次。需要注意的是,有便溏症状的患者忌用该药。


以上为10种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,许多都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其他中药,是药都有副作用,大家了解每种中药的禁忌,建议有寻医遵循医嘱服药,不要盲目服药。

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1018阅读

文章 肺为五脏之华盖,一剂苇茎汤,清理肺中的痰、热、瘀、毒

老话常说“肺气伤百病生”。很多人只了解肺脏与呼吸息息相关,然而,肺的功能远不止于此。


除了显而易见的呼吸作用外,肺还承担着调节全身水液分布和排泄的重要职责。此外,肺还具备造血功能,在人体内超过一半的血小板是在肺部产生的。



中医讲,“肺为华盖,乃娇脏”,外主一身皮毛,开窍于鼻,与大肠互为表里。


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,或者长期吸烟、喝酒,使得肺长时间处于不良环境中,容易受到损伤。


有时早晨起床时会发现口臭、口干、喉咙痒、咳嗽带痰,或者出现莫名其妙的便秘、腹泻、头晕、失眠等症状,尽管没有明显的呼吸道感染,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肺部受损的表现


 


如何保护我们的肺部健康呢?老中医说要“治上焦如羽,非轻不举”,肺脏作为上焦的一个重要脏器,用药倡导要像羽毛一样轻清浮散。


分享一个名为千金苇茎汤的方子,它是由古代医家孙思邈创立的。在中医临床中,经常使用这个方子来治疗各种肺部疾病


肺有五个怕:怕寒、怕热、怕湿、怕燥、怕脏。


肺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循环和排泄,一旦功能不畅,会导致体内津液积聚形成痰湿,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肺部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咳嗽和痰多。


千金苇茎汤的主要功效是清除痰湿,止咳化瘀,使肺部的痰湿和热邪得到清理,从而促进气血流通。


图片


千金苇茎汤:芦根60克,桃仁9克,薏苡仁30克,冬瓜子30克。


芦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植物,生长在水边,江浙地区每年端午用来包粽子的就是它的叶子。


“苇茎”是指芦苇的茎,但如今已很少使用苇茎,我们通常可以在药店中找到芦苇的根部--芦根代替。如果确实需要使用茎的话,可能需要花费一些精力亲自去河边采集。


芦根笔直中空,自然性凉,就像是我们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一样,其味甘而寒,主入肺经,善荡涤肺中郁热,而排肺中热痰。因此,针对肺里面咳不出的老痰、热痰,芦根可以清热化痰,痰去咳自愈。


有人会问,清热化痰的药物有很多,为何孙思邈独宠苇茎?因为不管是苇茎还是芦根,都有一个特性,不仅能清热,还能生津。刚刚提到,肺为娇脏,喜润恶燥,肺燥则咳。因此,芦根在清肺热化脓痰之余,还能顺便让肺内生津润燥。


 


薏苡仁健脾祛湿、清热排脓。会不会有人觉得奇怪,刚刚还说肺脏喜欢湿润,怎么这会儿又要祛湿了呢?其实这里说的湿,指的是痰湿之邪


中医讲究平衡之道,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,肺脏确实喜欢湿润的环境,但是过于湿润,向上表现为痰液,向下会困住脾脏的气机。


因此,这里用薏苡仁可防止肺脏湿气太过,同时善清肺热而排肺中的“痰”和“脓”。     


 


冬瓜子,就是冬瓜的果仁,性凉、味甘,归脾经以及小肠经。既善清肺中郁热而化痰化生之源,又长于祛肺中湿浊而排脓,为清上彻下,肃降肺气之良药,同苇茎合用,可清荡肺中壅盛的痰湿


最后一味药,是桃仁,桃仁的用量最小,是活血化瘀散结的要药,是否觉得奇怪,为何一个化痰的方子里会出现活血化瘀的药?


因为孙思邈最初拿这个方,是治疗“肺痈病”的,从现代医学角度讲,肺痈相当于现在的肺结节、肺囊肿、肺癌等肺实质出现问题的疾病。这些疾病往往伴有咳吐大量黄脓痰的症状,而结节、囊肿等也是气滞血瘀的表现。因此,这个方子也能化痰排痰、活血祛瘀。


 


千金苇茎汤主要针对的就是外寒肺热、热淤毒内。善于调理肺痈引起的咳痰腥臭、脓痰、脓血,还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大叶性肺炎、支气管炎、化脓性鼻窦炎、肺结节等各类肺病。适用于痰瘀互结、有热象、舌红苔黄腻者。

唐学成 | 中医内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评论(0)
加载中...
分享标题
链接标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