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名中医刘启泉: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

阅读 0
头像

唐学成 | 主治医师

标邦云互联网医院 中医内科

全国名中医刘启泉: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

全国名中医刘启泉: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

刘启泉,全国名中医,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、河北中医药大学教授,长期从事脾胃病的研究,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辨治经验,创立了“一降、二调、三结合”的胃病治疗方针。刘启泉认为,胃的生理特点是以降为顺、以降为和、以降为用,故临床常用通、清、润、升的四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,每获良效,现将其相关经验介绍如下。

病因病机

刘启泉则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失和降的病机归纳为气机郁滞、胃内郁热、胃阴不足、脾气不升4个方面。1、气机郁滞:脾胃虚弱,或外邪袭表,情志失调,饮食失宜,均可致脾胃气机阻滞而胃失和降。2、胃内郁热: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言“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”,火热之邪可致气机上逆,湿邪重浊易阻气机,湿热或郁热之邪阻滞中焦脾胃,脾胃升降枢机受制而胃失和降。3、胃阴不足:《临证指南医案》言“阳明阳土,得阴自安”,胃喜润恶燥,胃气通降下行有赖于胃中津液充足,若胃阴不足,则胃气滞涩难行。4、脾气不升:脾胃升降相反相成,脾气升有助于胃气降,若脾虚脾不升清,则胃气难降。基于上述病机,刘启泉临证常用通、清、润、升四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。

 

 

▲茯苓

典型医案

 医案一

张某,男,时年45岁,2018年10月14日初诊。诉间断胃脘不适10年,加重1个月。患者10年前饮食不节后出现胃脘不适,于当地间断口服中药汤剂治疗,症状时轻时重。3年前复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不适症状加重,于当地某医院查电子胃镜示:萎缩性胃炎伴糜烂。病理:(胃窦)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。对症治疗后稍有好转。1个月前复因饮食不节再次出现胃脘不适,随来就诊。刻诊:胃脘部胀痛堵闷,嗳气,口苦口黏,无烧心反酸,倦怠乏力,纳少,不思饮食,寐差,大便不成形,每日2~3次,小便调,舌黯红,苔黄腻,脉细滑。

诊断:慢性萎缩性胃炎(湿热中阻,脾虚气滞型)。

治则:清热化湿,健脾理气。

方药:柴胡12g,黄芩6g,蒲公英15g,白花蛇舌草15g,藿香9g,佩兰12g,薏苡仁20g,茯苓15g,红景天12g,葛根15g,升麻6g,八月札15g,佛手15g,当归10g,莪术6g。日1剂,水煎取汁300mL,分早、晚2次温服。共7剂。

10月22日二诊:诉胃胀胃痛好转,嗳气减少,口苦、口黏缓解,纳增,寐安,大便不成形,每日2次,小便调,舌黯红,苔微黄腻,脉细数。上方加芦根15g,白茅根15g。煎服法同前,共7剂。

2018年10月30日三诊:诉胃胀、嗳气症状明显好转,无胃痛,口苦、口黏明显好转,仍倦怠乏力,纳可,寐安,大便稍成形质偏软,每日1次,小便调,舌黯红,苔白腻,脉细弱。二诊方去黄芩、连翘,加仙鹤草15g,黄芪15g。煎服法同前,共7剂。后随症加减治疗3个月余,患者诉无明显不适,于 2019年1月20日查电子胃镜示:慢性胃炎伴糜烂。病理:(胃窦)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。

按:本例患者病程较长,平素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气机郁滞,内生湿热,故证属湿热内蕴,脾虚气滞。治宜清热化湿,健脾理气。方中柴胡、黄芩、蒲公英、白花蛇舌草、石见穿清热解毒;藿香、佩兰芳香化湿;茯苓、薏苡仁健脾淡渗利湿;红景天健脾益气;八月札、佛手理气宽中,调畅气机;久病入络,加当归、莪术行气活血通络,与理气药合用,寓在气血同调。二诊加芦根、白茅根意在清热利湿生津,防湿热耗伤阴液。三诊患者湿热之邪渐去,仍乏力易疲倦,大便溏,为脾虚清阳下陷之象,故去黄芩、连翘,加黄芪健脾益气升阳,仙鹤草补虚止泻。诸药合用,湿热去,气滞除,脾气健,清阳升,胃气降,脾胃升降功能恢复,阳气畅达,阴津敷布,病理损害得以修复甚至逆转。

 

▲柴胡

  • 医案二

吴某,女,时年52岁,2019年5月10日初诊。诉间断性胃脘胀满疼痛10余年,加重1个月。患者于10年前饮食不节后出现胃脘部灼痛不适,于当地医院就诊治疗后症状好转,但每逢饮食不节、情绪不畅时症状反复。近1个月来复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胀满疼痛,随来就诊。刻诊:胃脘胀满疼痛,饭后加重,烧心,偶有反酸,嗳气,口干口苦,乏力纳少,不敢进食,寐差,大便可,舌黯红,苔黄厚腻少津,脉弦滑。电子胃镜检查示:慢性萎缩性胃炎。病理:胃窦部局部腺体萎缩。

诊断:慢性萎缩性胃炎(湿热内蕴,气阴两伤型)。

治则:清热化湿,滋阴润降。

方药:石菖蒲12g,郁金9g,紫苏叶15g,佩兰12g,延胡索12g,佛手15g,茵陈6g,砂仁10g,酸枣仁20g,沙参20g,麦冬20g,枳壳15g,红景天15g,炒麦芽12g。日1剂,水煎取汁300mL,分早、晚2次温服,共7剂。

5月20日二诊:胃脘胀满疼痛减轻,仍有烧心,偶有反酸,嗳气减少,口干口苦,乏力稍减,纳增,寐好转,舌黯红,苔黄腻,脉弦滑。上方加浙贝母15g。煎服法同前,共14剂。

6月6日三诊:诉症状反复,且伴有后背沉重疼痛,询问其近日情况,自述曾于活动汗出后外出受凉,舌黯红,苔薄黄腻,脉弦滑。二诊方加桑叶12g,威灵仙12g,荆芥12g。煎服法同前,共7剂。

6月15日四诊:诉诸症减轻,后背不适症状基本消失,三诊方去桑叶、荆芥,嘱其继续服药2个月,后随访诉症状未再复发。

按:本例患者平素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湿热内蕴,阻滞气机,故见胃脘胀满疼痛,日久耗气伤阴,可见口干口苦,乏力纳少,舌红,苔黄腻少津,均为湿热内蕴、气阴两伤之象。故治宜清热化湿,滋阴润降。方中石菖蒲、郁金、茵陈、佩兰、砂仁清热化湿;红景天、炒麦芽、沙参、麦冬益气生津养阴;紫苏叶、佛手、枳壳、延胡索理气和胃止痛,既助脾胃运化,又防止养阴之品滋腻碍脾;酸枣仁养心安神。二诊患者仍有烧心反酸,加浙贝母抑酸和胃。三诊患者出现汗出受凉、后背沉重疼痛,为肺胃阴虚、肺气不宣之证,故加桑叶、威灵仙与沙参、麦冬配伍,润燥不滞,疏通不燥,并加荆芥疏风宣肺散寒。四诊诸症好转,但本例患者病程较长,故嘱其继续服药2个月,平时注意饮食有节,情绪调畅,预防复发。

刘启泉认为,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,病机复杂,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为主要病机,气滞、湿热、阴伤、脾虚均可致胃失和降,临床中往往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病机,故常强调应灵活运用通、清、润、升四法,顺应脾胃升降之性。若脾虚兼有胃气阻滞,应辅以通降药物,升清勿忘降浊;若胃气不降反升,单用通降药物效果不佳时,也应辅以升健脾气之药,脾气健则运化良,亦自然有助于胃气的通降。

 

 

相关产品推荐 查看更多
相关文章推荐 查看更多

文章 【以案说医】胆结石真实医案分享,中医调理有效化结石

很多胆结石患者,西药消石效果不大,又惧怕手术切除,希望寻求中医中药的帮助,但是喝中药真的能消除胆结石吗?


 


这是不少饱受胆结石导致经常腹痛的患者心中疑虑。

负责任的来讲,只要胆结石直径没有超过3厘米,处于慢性阶段,没有伴随急性感染,严重症状时,服用疏肝行气,消石利胆的中药,都能有助于改善腹痛、腹胀、口干、口苦等常见症状,

坚持几个月的治疗,不少结石也能缩小,直到彻底治愈。


 


分享近期一个真实的案例,目前还在调理中,胆结石已经明显缩小,不适症状也逐步减轻。


 


叶先生,65岁,在2022年10月份的B超报告显示胆囊结石,12mm×8mm,2023年3月份复查B 超显示堆积范围20mm×10mm,半年时间结石明显的长大。

既往患有冠心病十多年,陈旧性心肌梗死,慢性胃炎,腰椎间盘突出。

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、阿托伐他汀钙、丹参滴丸、琥珀酸美托洛尔,奥美拉唑肠溶胶囊、替普瑞酮胶囊。


 


医生建议手术切除胆囊结石,因惧怕手术,寻求保守治疗,通过关注公众号联系医助4月份中旬第一次在我们这边咨询问诊开始服用配方颗粒调理身体。

刚开始的症状很典型,经常腹痛,伴随口干口苦,餐后轻微腹胀,大便每天2-3次,基本成形,食欲正常,舌红苔黄腻,服用过几个月熊去氧胆酸、消炎利胆片,症状稍微有所减轻,效果并不明显。



诊断:胆胀病,证型:肝郁气滞,湿热於阻。

处方以茵陈蒿汤合四逆散加减,如下:


 


柴胡6克  栀子10克   大黄6克    陈皮6克


茵陈15克   白芍15克   郁金10克   金钱草30克


木香6克  玉米须30克   醋延胡索20克  醋香附10克


鸡内金20克


内服, 7剂,每日分2次服用


方解:柴胡、陈皮、木香、醋香附疏肝利胆,行气解郁,兼有止痛功效,气行则湿行血行;

栀子、大黄清肝热,通肠腑;茵陈、玉米须利湿;金钱草、鸡内金化结石;

郁金、白芍、醋延胡索活血止痛。诸药合用,共奏疏肝行气,清肝利胆,活血止痛的功效。

用现代医学药理分析,则有增强胆汁排泄,溶解结石,缓解疼痛,促进肠胃蠕动等作用。


服用上面药方后,阵阵腹痛,大便次数增多,一下午解大便3-5次。

因为用了大黄,具有泄下作用,告知其为排邪反应,是身体气机通畅,排出湿热瘀血等浊邪的正常现象,况且胆结石为慢性疾病,服药期间也会出现症状反复。

后续几次处方和首诊基本一致,只加了虎杖增强清肝和炙甘草,炒白术,缓和药性、健脾止泻。


5月份开始,腹痛程度明显减轻,腹痛频率变少,因为出现大便不成型,处方增加车前子、泽泻、冬瓜皮利水药物。


5月17日复查B超,显示结石堆积范围18mm*11mm。

后因为慢性咽炎复发,咽喉肿痛,随证增加牛蒡子、野菊花、板蓝根清利咽喉。

去医院检查显示舌根部及咽喉壁淋巴滤泡增生,粘膜慢性充血,双侧扁桃体1度肿大;甲状腺右叶局灶性病变,甲状腺左叶混合回声结节。

建议甲状腺手术治疗,但患者希望中药综合调理。


后期复查甲功正常,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。考虑慢性疾病较多,转方综合调理,处方如下:


柴胡35克       栀子9克      陈皮20克     茵陈30克


白芍20克     郁金10克      金钱草20克    木香9克


鸡内金30克    虎杖20克     炙甘草10克   炒白术12克


车前子12克    川木通12克    法半夏15克   黄芩12克


炒党参20克     当归15克     茯神15克     夏枯草30克


泽泻15克       淡竹叶20克


 内服,7剂,每日分2次服用


后面几次处方变化很小,加了蒲公英清热散结,调整了个别药量,有时增加苍术健脾燥湿,海藻软坚散结。


7月8日复查,B超显示结石堆积范围缩小到13mm×7mm

上厕所比之前次数减少,大便偏干些,很少发生腹痛,还有轻微口干口苦。

因大便次数仍多,近期处方增加茯苓、薏苡仁、芡实健脾止泻。



如需中医辩证问诊,可添加医助微信-(zk13016053969),为你解决健康烦恼哦.



郑重申明:


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,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。

未经中医辨证诊治,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。广大读者如有需要,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,以免贻误病情。

顾常霖 | 中医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0阅读

文章 早泄医案 | 中医药治疗经常早泄,腰部酸痛,下肢无力,精神差乏力,性生活时间短

秦某,男,29岁,2年来自觉面色蜡黄气色差,近期睡眠不佳,精神差乏力,性生活时间短,夜间和早晨均无勃起现象,经常早泄,腰部酸痛,下肢无力。舌质淡红,舌苔根部微黄厚腻。


辨病:早泄


辩证:脾肾气虚


治法:健脾益肾,固摄精气


首诊方药:五子衍宗丸合四君子汤加减


黄芪20克      白术12克     党参12克      牛膝9克


柴胡9克       茯苓9克      制远志9克     煅牡蛎15克


芡实9克       沙苑子9克    桑螵蛸9克     盐益智仁6克


酒萸肉9克     石菖蒲6克    菟丝子9克     枸杞子9克


五味子9克     覆盆子9克     车前子9克


内服,10剂,每日分两次服用


医嘱:忌油腻、忌生冷、忌烟酒;饭后半小时服用。


面色蜡黄,精神差乏力乃脾气亏虚之象,阳痿早泄,腰部酸痛,下肢无力典型的肾虚症状,故采用黄芪、白术、党参、芡实、益智仁补脾益气;沙苑子、菟丝子、枸杞子、覆盆子、五味子、酒萸肉、桑螵蛸滋补肝肾,固摄肾精;茯苓、车前子健脾利水,如此方能滋而不腻,煅牡蛎、制远志、石菖蒲安神,性生活不和谐,心情郁闷,故以柴胡疏肝行气;牛膝强腰膝,且能引补肾药归肾经。服用上述药物后,患者自觉精神状态稍好,睡眠稍改善,其余症状无变化,并且感觉胃寒严重,夏天不能喝常温水,喝药之后消化比较慢,腰部发凉,大便成形,但仍无性欲,无早勃。近期心情不好,焦虑。


二诊方药:五子衍宗丸合理中汤加减


黄芪20克      白术12克     党参12克      牛膝12克


柴胡12克       茯苓9克      制远志9克     煅牡蛎15克


芡实9克       沙苑子9克    桑螵蛸9克     盐益智仁6克


酒萸肉9克     石菖蒲9克    菟丝子9克     枸杞子9克


五味子9克     覆盆子9克     车前子9克    干姜9克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内服,7剂,每日分两次服用


医嘱:忌辛辣、忌生冷、忌烟酒;饭后一小时服用。


脾肾亏虚已久,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,续方大致不变,增加干姜9克,以温胃散寒。服用两次药后,夜间已有勃起,但无晨勃,遗精一次,胃口好,排便顺畅,睡眠好,腰部酸痛轻度改善。


三诊处方:


黄芪20克      白术12克     党参12克      牛膝12克


柴胡12克       茯苓9克      制远志9克     煅牡蛎30克


芡实15克       沙苑子9克    桑螵蛸9克     盐益智仁9克


酒萸肉9克     石菖蒲9克    菟丝子9克     枸杞子9克


五味子9克     覆盆子9克     车前子9克    干姜6克


女贞子9克     盐杜仲10克    盐续断10克    煅龙骨30克


内服,7剂,每日分两次服用


医嘱:忌辛辣、忌生冷、忌烟酒;饭后一小时服用。


因舌质稍红,减少干姜用量,增加女贞子、杜仲、续断、煅龙骨,以增强壮腰补肾功效。服用过后睡眠良好,出现晨勃一次,腰左边仍旧酸痛,无遗精,


四诊处方:


黄芪20克      白术12克     党参12克      牛膝12克


柴胡12克       茯苓9克      制远志9克     煅牡蛎30克


芡实15克       沙苑子9克    桑螵蛸9克     盐益智仁9克


酒萸肉9克     石菖蒲9克    菟丝子9克     枸杞子9克


五味子9克     覆盆子9克     车前子9克    干姜6克


女贞子9克     盐杜仲12克    盐续断12克    煅龙骨30克


烫狗脊15克


内服,7剂,每日分两次服用


医嘱:忌辛辣、忌生冷、忌烟酒;饭后一小时服用。


现睡眠、饮食均可,体重增加,仍腰酸痛。


五诊处方:


黄芪30克      当归10克    炒党参15克     炙甘草10克


茯苓15克      川芎15克     龙骨30克       牡蛎30克


盐益智仁10克    淫羊藿30克   蛇床子15克    肉苁蓉15克


菟丝子15克     枸杞子15克    补骨脂15克   焦六神曲15克


炒鸡内金20克   陈皮10克      杜仲15克      牛膝15克


内服,7剂,每日分两次服用


医嘱:忌油腻、忌辛辣、忌生冷、忌烟酒、忌浓茶;饭后一小时服用。


 因腰仍酸痛,且阳痿、早泄改善不明显,故此次用盐益智仁、淫羊藿、蛇床子、肉苁蓉、菟丝子、枸杞子、补骨脂加重壮阳补肾功效;继续以黄芪、当归、炒党参、炙甘草、茯苓、川芎补气健脾养血;杜仲、牛膝,龙骨、牡蛎强腰壮骨;滋补药材较多,以神曲、鸡内金、陈皮健胃消食,防止过于滋腻,增加吸收能力。此患者虽然年轻,但气血不足,肝肾亏虚已久,及时大量健脾补肾,仍需时日。

【声明】以上为医案内容,如有此类症状需要调理的,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应用,切勿擅自服用,以免耽误病情。

如需中医调理,可点击文章内的医生咨询,或者添加医助微信:zk13016053969,提供更多信息后给您更针对性的建议。

顾常霖 | 中医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0阅读

文章 国医大师王世民治疗早泄医案二则——肝肾两虚早泄案(二)

王世民教授,第三届国医大师,悬壶杏林多年,精通中医经典,临证经验丰富,其经验方三核汤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显著,桑螵蛸散加减治疗阳痿效如桴鼓,对于治疗各种男科疾病颇具心得。


肝肾两虚早泄案


【基本资料】

韩某,男,62岁,已婚。



【发病过程】

2015年8月24日初诊。 主诉:早泄2年余。患者早泄,伴勃起困难,无其他基础性疾病,血压、血脂均正常,饮食可,二便调,睡眠可。自诉辅助检查无异常,否认原发性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慢性疾病,否认过敏史。舌质偏黯红,苔薄白;脉右弦而有力,左弦细。





首诊证候







初诊(2014.09.24):记忆力下降,反应迟钝,言语含糊,头晕头痛,喉间有痰难咯,口干饮水多,无饮水咳呛,双下肢浮肿、乏力,纳差眠可,小便黄,大便次数多,量少,时烂时硬,舌淡暗,苔少,脉弦细。







辨证论治







早泄;证型:肝肾亏虚证;治法:滋补肝肾,固本培元;方药:六味地黄汤合二仙汤加减。


拟方如下:

处方:制首乌10 g,生山药10 g,山萸肉15 g,茯苓12 g,泽泻10 g,牡丹皮10 g,巴戟天10 g,仙茅10 g,淫羊藿15 g,补骨脂10 g,枸杞子10 g,怀牛膝10 g。7剂,水煎服,早晚分两次温服。






随诊过程






二诊(2015年9月16日

患者诉性事有所改善,2~3 min/次,勃起硬度较前改善,勃起时间较前延长;纳眠可,二便调,自诉服药后精力较前旺盛,劳累后腰困改善显著,情志舒畅。舌质黯红,苔薄白;脉弦硬,脉来无力。效不更方,汤药改为大蜜丸,早晚各1次,每次1丸。


三诊(2015年10月14日


患者自诉性生活较前明显改善,勃起硬度及勃起时间俱明显增强。诉服药后伴随口干、眼干及手脚心发热等症状,观其舌脉见舌黯红,苔薄白,脉弦细。继续以滋补肝肾、固本培元之法治之,辅以滋阴清热之品。于上方加女贞子15 g,墨旱莲15 g,桑椹15 g,知母10 g,麦冬15 g。14剂,水煎服,早晚分两次温服。

【按语】




患者年老体衰,先、后天功能俱逐渐减退,其早泄日久,损伤肾精同时兼可耗伤肝血,观其早泄伴随勃起困难,概因肝肾俱亏。

从五行角度分析,肝属木,肾属水;水能涵木,肾阴涵养肝阴,则肝阳不亢。

从气血津液分析,肝藏血,肾藏精,精血同源,肝血滋养肾精,肾精又能补充肝血,故补肾兼须调肝。

本证当从肝肾治之,治以滋补肝肾、固本培元,方用六味地黄汤合二仙汤加减。方中山药、山萸肉、茯苓、泽泻、牡丹皮为六味地黄汤之配伍。

山药其性甘平,归脾经,《药性论》言:“补五劳七伤,去冷风,止腰痛,镇心神”;山萸肉其性酸温,固涩下焦,补养肝肾;

茯苓淡渗利湿,与泽泻相配合清泻肾浊,与山药配伍健运脾胃;牡丹皮清热凉血,清泻肾火,入血分善于清透阴分之伏热;

泽泻渗湿利水,善泻下焦虚火。上五味药补泻合用,功能平补肾阴。

巴戟天、仙茅、淫羊藿取二仙汤之配伍,补肾壮阳。

巴戟天入肾经,补肾阳,强筋骨;仙茅其味辛、热,性燥烈,善补肾阳,强筋骨,祛寒湿;淫羊藿又名仙灵脾,补肾填精。

上三味共奏壮肾阳之效。辅助以制首乌补肝肾、益精血,枸杞子滋补肝肾、益精明目,怀牛膝滋补肝肾同时引血下行。

二诊时效不更方,改剂型,将汤剂改为丸剂,以丸药缓图,固本培元;

三诊时患者肾阳虚日久,阳损及阴,致其肾之阴阳俱损;又观巴戟天、仙茅、淫羊藿等补肾壮阳之品辛热燥烈,

致患者虚火上炎之口干、五心烦热,遂加女贞子、墨旱莲,上二味为二至丸,

皆能平补肝肾之阴,另加桑椹,可辅助前二药滋阴补血之功;知母滋阴降火,

麦冬养阴生津、清心除烦,缓解患者口干、咽干等阴虚症状。





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所涉及到各类药方、验方仅做信息分享,不作为医疗建议、推或指引。

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。



如需中医调理,可点击文章内的医生咨询,或者添加医助微信:zk13016053969,提供更多信息后给您更针对性的建议。

顾常霖 | 中医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0阅读

文章 分享名医朱进忠-治疗阳痿医案一则

阳痿属于男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,虽然并不能对身体造成多少伤害,但是极大影响夫妻感情和生活质量的幸福程度。

俗话经常说男人不能说不行,很多男同志本身性格要强,遭遇此事,自尊心备受打击。

但讳疾忌医,羞于找医生治疗,往往自己服用各种补肾壮阳药酒、保健品、偏方,久治无效,导致郁郁寡欢,甚至最终抑郁。


导致阳痿的病因很多,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,主要分为精神性因素、和器质性因素。

器质性因素常见的病因又可分为外周血管疾病,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心脏疾病、肾衰竭等;还有药物副作用引起;

神经系统疾病,如中风、帕金森、癫痫或者前列腺、会阴部手术伤害神经;膀胱肿瘤等引起的阴茎结构损害;

睾酮水平低下、垂体催乳素和雌激素分泌过多、引起的性激素异常。


从中医角度分析,命门火衰、心脾两虚、恐惧伤肾、肝气郁结、湿热下注、瘀血阻络等原因皆可以导致阳痿。

虽然肾虚的患者不在少数,但绝非仅仅只有温补肾阳一法就可治愈阳痿。在精神压力大的社会环境下,肝气郁结导致的阳痿往往不在少数。

今特以名医朱进忠在《难病奇治》一书中的一例治疗阳痿医案一则来举例说明。


 阳痿久治不效,无性要求 贺××,男,27岁。 

结婚四年多来,阳事或者不举,或者举而不坚,或者刚刚勃起不到几秒钟即完全痿软,别无所苦,特别是近一年多来连一点性的要求也没有,某医诊为肾阳亏损所致,前后以补肾壮阳汤剂达400余剂,三肾丸400余丸,龟龄集300余瓶、男宝20余瓶等,始终无效。

审其除阳痿外,腰不痛、不酸,精神、体力均甚佳,惟偶见心烦失眠,舌苔黄白,脉弦紧。

综合脉证及所用药物效果后考虑:若有肾虚当有腰酸腰痛,

而此却无明显的腰酸腰痛;又若肾虚,其尺脉则或大或小,而此却无特殊表现。

因此,本病必非肾虚所致,弦紧之脉的弦脉诸家多认为属于肝之为病,紧脉或为寒饮停聚,

或为肝与三焦之阳气凝结不化,阳事者属宗筋所主,宗筋隶属肝经。



因诊断为寒湿客于三焦,肝气郁结,筋脉失养所致。乃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为方以调三焦,理艄脉,舒肝木。


处方: 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党参10克 桂枝15克生姜四片甘草10克 大枣五个熟军3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茯苓15克;


 服药四剂后,阳事时举,但仍举而不坚,并开始有性的要求。又服四剂,阳事举而稍坚,并曾与爱人发生—次性交,而且有快感。

又继服四剂,停药观察,一年后生一男孩,全家大喜,并特来向我报喜。


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所涉及到各类药方、验方仅做信息分享,不作为医疗建议、推或指引。

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。



如需中医调理,可点击文章内的医生咨询,或者添加医助微信:zk13016053969,提供更多信息后给您更针对性的建议。

顾常霖 | 中医科 | 主治医师
Slide-1
评论(0)
加载中...
分享标题
链接标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