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医药行业变革的浪潮中,药店转型为诊所正成为一股新兴趋势。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,如医药分离、分级诊疗和处方药外流等,药店作为药品流通的关键环节,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。
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,提升自身的竞争力,众多药店开始尝试融合药品零售与医疗服务,开创了“药店+诊所”的新型经营模式。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拓宽了药店的业务领域,增加了收入来源,还为顾客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专业的医疗服务。
那么,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,“药店+诊所”模式能否持续发展?随着门诊统筹的开放,药店开设诊所的步伐是否会加快?
从实践来看,门诊统筹的开放确实为“药店+诊所”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加速器。业内专家普遍认为,如果门诊统筹能为药店带来实质性的好处,那么药店开设诊所的趋势将更加明显。
一位连锁药店的董事长表示,虽然过去对开设诊所兴趣不大,但随着慢性病管理对药店未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,门诊统筹的延伸可能会促使更多连锁药店考虑这一模式。
行业资深专家指出,药店之所以热衷于开设诊所,是因为过度依赖医保政策,而医保政策的收紧和药品集中采购导致利润空间缩小。专家强调,药店在非医保药品销售方面需要员工具备更全面的药学、医学和营销知识,而医保药品销售则相对容易。因此,在医保利润下降的情况下,药店寻求与诊所合作,以寻求新的增长点。
多数药店认为,通过引入医生的诊疗服务,不仅能够满足顾客的购药需求,还能提升顾客的健康体验,从而增加顾客的忠诚度和回头率。在这种背景下,药店开设诊所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。
为了应对门诊统筹政策,药店纷纷开设诊所、中医门诊部等,这不仅解决了处方来源问题,还提升了中药等产品的销售。不仅如此,中医门诊部享受门诊统筹的高额刷卡额度,因此成为药店争相申请的对象。
“药店+诊所”模式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支持下,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。实际上,这种模式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明确支持和鼓励。药店凭借其线下优势和信息化能力,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,在店内提供医疗服务。
2023年,全国范围内实施的《诊所备案制》简化了诊所的设立流程,政府还支持医师全职或兼职开设诊所,以及社会力量兴办连锁经营的名医堂。
在“药店+诊所”模式的探索中,行业领头羊们已经开始迈出实质性的步伐,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实践。
益丰药房作为行业的先行者,在其广泛的门店网络中,通过引入中医馆、中医坐堂、门诊部、店内诊所以及互联网医院等多元化服务,成功地将药品销售与医疗服务相结合。
截至当前,益丰药房已经建立了互联网医院,并在多个城市布局了诊疗机构。其2022年的年报显示,公司在报告期内完成了19起同行业的并购投资,其中3起直接关联到诊所业务,这些业务分别位于天津、湘潭和唐山。
健之佳则在医药零售的基础上,进一步拓展了便利店、中医诊所、社区诊所和体检中心等多元化业务,探索了“药店+便利店”、“药店+诊所”以及“药店+体检中心”的复合经营模式。
截至2022年底,健之佳除了拥有3754家直营药房外,还运营着3家中医诊所、5家社区诊所、1家体检中心以及292家便利店。一心堂也在药店的基础上,发展了诊所业务,以药诊店模式为主,同时建立了健康管理中心、慢病中心和医养中心,增强了对特慢病患者的服务能力,为深度参与门店统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这些行业巨头的实践表明,“药店+诊所”模式不仅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,也为诊所提供了新的合作机会。如果诊所能够与药店形成战略联盟或连锁经营,双方可以共享资源,实现互利共赢。
然而,这一模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。药店在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如何保证诊疗质量、避免利益冲突和过度医疗、以及如何与其他医疗机构协调合作等挑战。
开办中医诊所的关键在于找到有名气的老中医,并通过有效的宣传途径迅速提升中医馆的知名度。此外,药店转型为药诊店需要充足的资金、技术和人力资源。药店需要根据自身情况,合理规划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,以实现在门诊统筹中的长期发展和盈利。
基于这个逻辑,众康科技开发出一套“众康医药营销云”,商家可以在抖音上投入营销费用,获取带疾病标签的种子用户,通过企微或者个微导入企业自己的病患私域平台,在病患私域平台,针对用户疾病标签,对用户提供免费的医生复诊,通过复诊提高用户的复购率,扩充可销售药品品类,这些用户持续复购带来的收入因为没有营销费用,所以毛利足以支撑医生、医助的费用,同时拿出部分利润反哺投流获取更多的种子病患,这样形成正反馈闭环:
很多商家止步不前,是因为过去比较擅长药品销售、平台营销这些内容,对医生、资质、合规非常陌生,所以众康云提出“私域问诊”代运营服务,可以让商家低成本快速起步。
想了解相关政策的解读以及产品试用和转型方案,请扫描下方二维码